-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教版高三)
重庆市涪陵中学校 孙亮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不同于一般艺术的艺术.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成功艺术家精彩舞台表演的奥秘.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富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深度、广度,课堂的气氛,课堂的质量。所谓的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教师的文化所具有的内容。无庸质疑,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文化素养的内容是丰富的,比如: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适当的哲学素养、严密的逻辑思维素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博大的胸襟、有爱心、有同情心等等。不管从什么角度划分的什么名称的素养,其最终指向不外乎就是:教书和育人。
教好书需要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育好人更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除语文专业文化素养之外的素养)。专业文化素养求其深,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则求其广。教师的专业文化知识越扎实,越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和教师本身的视野;面越广,更有助于专业素养的提高。二者有如一棵树的根和叶,跟越牢固,越扎实,叶越茂盛;叶越茂盛,更显根之精神。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把它归为两点,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
一、 专业文化素养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它的专业性,老师之所以是此学科而非彼学科的老师,就在于他有这门学科的专门的素养。苏轼不也说老师在于“术业有专攻”吗?如果专业知识不扎实,何以“授业”,又何以“解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自然是该具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其次是一手漂亮的三笔字,把想表达的内容潇洒地写出来;再其次是要有扎实的汉语言语法知识,面对古文,应对自如;碰到问题,迎刃而解;然后再是饱读中外古今的名家名著,解读文学作品时才会游刃有余。比如学生问“每况愈下--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读过鲁迅的〈〈风波〉〉,就自然给学生解释得一清二楚,还能提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师之所以是中学语文教师,就是因为你在文学和语言上比别人学得更多、更深。但我们不能停步不前,要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的更新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在21世纪与时间赛跑的今天,才能在讲台上亮出自己的精彩!展现中学语文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二、 综合文化素养
人们常常用“茶壶煮饺子”来形容有满肚子学问,但却表达不出来的老师,又有人说有学问却教不出来的老师是“难为有米之炊”的“巧妇”。可见,有了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并不都能成为出色的老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兼学百家之长,才能更好更漂亮地倒出“饺子”。作为教师,知识结构就不能单一的是专业文化素养,更要求复合式的知识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很想用魏书生的“语文学科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结构那样清晰”“教学天地比别的学科广阔”来形容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广阔的、知识结构庞杂的文学天地里展风采,就得有广阔的视野,有复合型的知识网络结构。因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融财政经融、哲学、政治、心理学、数学、甚至服饰、饮食、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学。如果说作家在建构时把各种文化精华加以提炼、浓缩、融合进作品里,那么作为文学解构者角色的老师,不懂,甚至没听说过相关内容,又如何去解构文学作品呢?相反,如果老师本身具备各方面的文化素养,能准确深刻理解建构者的意图,与建构者达到神交的境界,讲起课来自然游刃有余,举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那“饺子”不愁倒不出来。能倒好“饺子”其实靠的是教师积淀下来的综合文化素养,所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如哲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心理学素养、丰富的阅历(感情积淀)、逻辑推理素养等等都能给文学的解读带来奇妙的韵味。有的文学作品集中体现在某一种素养上,而有的就融几种甚至数十种文化在里面,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令人垂涎的美味大餐、诱人的大漠风光、各式建筑的多样风格、令人向往的桃花岛、玄妙的武功招式、源远流长的丐帮文化、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卦方位地理设置等等,带你走进一个个神奇的世界。
下面就所列举方面,举几个例子。
(一)哲学素养
苏轼的《赤壁赋》里有这么一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反映的就是哲学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客观自然规律。“未尝往也”的水和“卒莫消长也”的月,都是在万事万物相对静止的角度来说的,而“曾不能以一瞬”则是在起绝对运动的角度来说的。老师如果理解这一道理,读起来自然抑扬顿挫,讲起来游刃有余,并能举例子让学生也听得明明白白,有趣生动!如果不懂哲学,那就只能囫囵吞枣了事,就不能理解宋代有哲学家称号的苏轼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和见解了。
(二)自然科学素养
闻一多《死水》有这样两组诗: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 ...
学生问,为什么非要说是绿的不说是黑铜,铁罐为什么是桃花色的,不是其它颜色。理由就是发生化学反映,更能显出水的不流动,更能显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如果不懂点自然科学常识,硬是解释不出来。
以上是其它方面的文化单独融进文学里的例子,但许多长篇,尤其是经典长篇,往往是很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的出场不惜笔墨,重点写王熙凤的穿戴、化妆、她的三角眼、她的吊梢眉,她的哭、她的笑,都是为了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看似短短一段文字,但里面其实既包含有服饰文化,又有中国古老的麻衣相术,还含有人物心理学,还在她的出场里了解了封建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首先是王熙凤的穿戴,颜色就超过五种之多,尽管是丝绸珠宝,未免庸俗,有一定审美眼光和品位的老师,就一定能解读出她的庸俗和贪婪。她的“三角眼”“吊梢眉”在麻衣相术里就是心肠狠毒的标志。她对老祖宗的对答,又正体现其办事果断干练的能力,她的笑和哭,《厚黑学》里说是虚伪的表现,只是做戏给老祖宗看罢了。短短一百多字的内容,就包含如此多的文化,可见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确实名不虚传,也告诉我们,整部作品的解读需要更宽的文化口径,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反过来,好好品读完一部名著,更能提高你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
三、 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苏轼这个宋代哲学家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哪怕你是粗布裹身,但一身的才气耀眼生辉。所以读书可以提高自身修为,可以拓展文化宽度,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光要读经典名著,也要读一些好的理论作品,帮助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拓展自己。还要读一些哪怕自己不怎么欣赏,但学生喜欢的作品,甚至一些新的科研论文,帮助我们与是惧进!多读书,读好书,专业文化素养自然会得到提高,各方面的文化底蕴自然得到丰富,不求法而法自得。就能做一个既有“饺子”倒,又能倒好“饺子”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书目:
《语文创造教育学》(杨成章、谢贤扬、李丽主编)
《中学语文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吴景松)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高三)】相关文章:
学生个体文化底蕴的培育(教师中心稿)07-10
教师师德素养培训心得08-07
教师素养心得体会08-07
教师素养提升心得体会12-20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7-08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0-22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现代素养(教师中心稿)08-15
有关《教师数字素养》的心得体会05-12
教师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7-16
教师师德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