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故乡:永恒的幸福或痛苦--我读余光中《当我死时》
故乡:永恒的幸福或痛苦
--我读余光中《当我死时》
林承雄 2004/11/21 改定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题目"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抒情的前奏。一至六行承题,描述"我"死时安葬的庄严隆重的场景,想象夸张而浪漫,将游子对祖国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倾泻纸页上,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这是发自肺腑的歌颂;"睡整张大陆",这是无限的舒坦与自在;"长江"、"黄河"成了"两管永生的音乐",这是对落叶归根的游子的灵魂的最好抚慰。前六行,诗人多处使用了行内句子成分停顿(如首句是"当我死时"(状)-"葬我"(谓语)-"在长江与黄河"(补语))与短语断裂的技法(如介宾短语"在长江与黄河之间"错开成两行),短促有力;再加上音乐性比喻和拟声词("滔滔")的运用;读之,抑扬顿挫,激越澎湃,这与诗人内心回旋奔突的亢奋情绪相合。
七、八两行过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一句呼应第四句,构成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是全诗的关键意象。"最纵容最宽阔"写出了"我"梦想中的祖国母亲怀抱的安宁、温馨与宽容,呼应了第三句。"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一句启下,引出游子早年漂泊异乡,望穿秋水,不得回归的痛苦的幻想,即用"眼睛""饕餮地图"以"代替回乡",这个奇特的比喻蕴涵着多少孤单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寄托着对新生的中国的憧憬。反复(如"满足地")与用典(如"鹧鸪")都强化了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尼采说:"有故乡者,拥有幸福!"①又说:"无故乡者,拥有痛苦!"②"我"是有故乡的,在生前的祈盼和死时的奢望中;"我"又是无故乡的,至少这个梦想能否实现,现在还不能确知。或许这就是余光中"乡愁"的根源。
全诗时序分明且衔接细密,意象集中而情感奔放,韵脚(u/ing(ong)/ang)和谐又转换灵活;有惊涛拍岸的雄阔,又有春水淙淙的柔婉。
注:①②见于尼采《孤独》一诗(飞白 译)转引自《现代派诗歌精神与方法》(吴忠诚 著)第49-50页 东方出版社 1999年6月 第1版
【故乡:永恒的幸福或痛苦--我读余光中《当我死时》】相关文章:
小班社会活动《当我害怕时》教案12-14
托尔斯泰死在路上07-27
永恒的动感教案03-07
我的故乡高中作文通用11-20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08-05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07-12
我安全我幸福08-04
永恒的瞬间初中作文03-06
永恒初三作文11-14
一瞬与永恒--缅怀萧乾一瞬与永恒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