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思维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张金波 开滦二中高三语文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这一细微的改变,预示着语文学科将迎来巨大变革。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之下有所作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是首要的工作。目前,课程专家们对课程标准的内涵的理解,有三点非常值得注意:
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②“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③“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可以说,这三点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打破对语文学科的陈旧观念,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它。在具体操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核心,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要解决学生会什么,教师应当在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关于教科书的使用,教科书不是“最高指示”,只是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应当科学地使用教科书。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思维。
说到语文课程的创新,很多教师觉得它离自己太遥远,很难具体实施。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创新,并非一定要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充分认识课程标准内涵的基础上,能够把已有的东西,创造性地运用到语文课堂当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创新。
具体地说,创新思维在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理解。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阐释一下创新思维在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
(一)形式上的创新。所谓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针对教学任务在内容上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入合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教学内容。
比如,我在讲授《山居秋暝》一诗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地特点,安排了新颖的教学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课后,很多学生向我反映,这节课给他们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对王维的“诗中有画”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这节课有新意,新就新在为内容选择了合适的形式,而形式本身算不上新,但一经和内容有机结合,课堂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又如,讲授《蜀相》时,一般都要介绍诸葛亮的主要功绩。但如果平铺直叙,必然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我认真阅读了相关资料,发现有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而有的学生却可能比较陌生。于是,我在介绍诸葛亮时,使用了人物竞猜的形式,先难后易,学生则自始至终保持了兴奋的状态,当谜底解开的时候,学生对诸葛亮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的教学目的也顺利实现了。
(二)内容上的创新。既然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凭借,一种工具,显而易见,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引入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丰富课堂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我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精心设计了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亮点,就在于引入了教科书以外的新内容。导入应当形式和内容并重,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做好重要的铺垫。我由《水浒传》的主题和艺术成就导入,所用材料是金圣叹评《水浒传》的有关材料。
我首先提出大家非常熟悉的俗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引导学生对“少不看《水浒》”这句话进行理性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这句话是在误解《水浒》主题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然后引出金圣叹对《水浒》主题的歪曲。他说:“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序二》)即便如此,金圣叹依然对《水浒》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他还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接下来,自然就把话题转移到林冲的性格分析上。由于金圣叹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水浒传》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然,以上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教学体会,一种教学模式未必适合每一个教师,它的成功运用,和教师个人的风格、视野都有密切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想在语文新课程中有效运用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努力做一个多面手,了解尽可能多的新形式,占有尽可能多的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游刃有余。新教师在运用创新思维时,不妨从模仿开始,模仿一些成功的课例,在模仿中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2007年12月18日深夜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思维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应用(张金】相关文章: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论文寻找创新的源头活水 --浅析创新能力的培养09-05
创新思维议论文12-04
思维品质--语言创新的前奏(网友来稿)07-09
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0-20
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教案04-14
以创新为话题的作文07-22
以创新为话题作文07-11
以创新为话题的小学作文10-08
【优选】创新思维心得体会15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