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四)文章的整体理解(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一位高三学生来信问:在高三的训练中,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也就是文章的整体理解题,是我出错最多的题目,选的时候挺有把握,结果总是错。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四)
文章的整体理解
(开滦二中高三语文教研组 张金波)
【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两个考点,都侧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它们密不可分,在试卷中常常放在一起加以考查。题型为选择题,四个选项分别从四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要求考生判断正误。一般采用“选非”的形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由于这一考点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因此还是会有一定难度。
【解题方法】
一、精细阅读。史书中的传记文,以叙述为主,文章脉络比较清晰。理想的阅读方式是,一边阅读,一边理清重要信息:一是主要人物,了解人物关系;二是重要事件,弄清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事件的时间顺序;三是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四是作者的倾向性,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客观叙述。力求通过第一次阅读,对文章有比较深入的把握。
二、谨防陷阱。命题者常用以下方式设置干扰:
1、曲解词义。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如福建卷第7题A项:“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里“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
2、张冠李戴。指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如全国卷I第10题D项:“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原文“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3、颠倒事实。指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如北京卷第10题D项:“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4、无中生有。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的。如安徽卷第10题D项:“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未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5、偷梁换柱。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试题中也很常见。如天津卷第14题D项:“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以此迷惑考生。
三、核对原文。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有时不容易判断,必要时把选项和原文比较一下,才能判断正误。
【备考指津】
1、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考查考生的综合实力,包括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实战能力,应当全面准备,沉着应战。
2、阅读是关键的步骤,切忌不读文章就做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应对策略四文章的整体理解张金波(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访谈录高考摭谈(人教版高三必修)09-05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通用6篇)10-05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文言文阅读备考六要素09-24
整体阅读要素之我见(网友来稿)09-22
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07-10
阅读理解的心得体会04-18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