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时间:2024-07-16 19:22: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孟子》读书笔记(一)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杖缡且玻民歸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学习体会: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人说:“远看他不像是君王,接近他,看不出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说:‘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安定了。’‘谁能够使天下统一?’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天下。’‘谁能够归从他?’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归从他。大王,您知道吗?七八月的时候天旱,那么禾苗就干枯了。如果浓云密布,倾盆大雨,那么禾苗就会茂盛起来了。如果像这样,谁还能阻止得了?当今天下的君王,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君王,那么人民就都会伸着脖子看他了。如果真是这样,人民归从他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大而急,谁能够阻止了他们?’”

  这段文章描写的是孟子拜见梁襄王时两人的一段对话,其讨论的主题是,“天下恶乎定?”、“谁能一之?”孟子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并以禾苗遇雨为喻:“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谁能御之?”说明“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从而表达了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

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其主要内涵是:对人民实行仁德友爱政策。这种思想,不但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于现代和当代。

  注釋:

  (1)“梁襄王”,名嗣,戰國時魏國國君,梁惠王之子。

  (2)“就”,靠近,接近。“所畏”,讓人敬畏的地方。

  (3)“卒然”,突然。“卒cu”同“猝”。“惡”,何。“乎”,於。“惡乎定”,安定在什麼上,安定在那一點上,意思是:怎樣才能安定。

  (4)“一”,統一。“孰能與之”,誰能歸從他。“與”,歸從,跟從。

  (5)“槁”,乾枯。“油然”,充盛的樣子。“沛然”,盛大的樣子。

  (6)“浡然”,旺盛的樣子。“其如是”,如果像這樣。“其”,如果。

  (7)“今夫”,現在。“人牧”,統治人民的人。“人牧”等於牧人者。

  (8)“引领”,伸着脖子。“领”,脖子。“诚”,果真,如果。“由”,通“犹”,如同。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相关文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之辨正(网友来稿)10-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6-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7-2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5-21

《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28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06-29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07-17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01-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0-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6-04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孟子》读书笔记(一)

施仁政,民归之如水之--《孟子见梁襄王》读书笔記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杖缡且玻民歸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学习体会:

  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人说:“远看他不像是君王,接近他,看不出让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问我说:‘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安定了。’‘谁能够使天下统一?’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天下。’‘谁能够归从他?’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归从他。大王,您知道吗?七八月的时候天旱,那么禾苗就干枯了。如果浓云密布,倾盆大雨,那么禾苗就会茂盛起来了。如果像这样,谁还能阻止得了?当今天下的君王,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君王,那么人民就都会伸着脖子看他了。如果真是这样,人民归从他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水大而急,谁能够阻止了他们?’”

  这段文章描写的是孟子拜见梁襄王时两人的一段对话,其讨论的主题是,“天下恶乎定?”、“谁能一之?”孟子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并以禾苗遇雨为喻:“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谁能御之?”说明“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从而表达了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

孟子反对暴政,倡导“仁政”的思想,其主要内涵是:对人民实行仁德友爱政策。这种思想,不但适用于古代,也同样适于现代和当代。

  注釋:

  (1)“梁襄王”,名嗣,戰國時魏國國君,梁惠王之子。

  (2)“就”,靠近,接近。“所畏”,讓人敬畏的地方。

  (3)“卒然”,突然。“卒cu”同“猝”。“惡”,何。“乎”,於。“惡乎定”,安定在什麼上,安定在那一點上,意思是:怎樣才能安定。

  (4)“一”,統一。“孰能與之”,誰能歸從他。“與”,歸從,跟從。

  (5)“槁”,乾枯。“油然”,充盛的樣子。“沛然”,盛大的樣子。

  (6)“浡然”,旺盛的樣子。“其如是”,如果像這樣。“其”,如果。

  (7)“今夫”,現在。“人牧”,統治人民的人。“人牧”等於牧人者。

  (8)“引领”,伸着脖子。“领”,脖子。“诚”,果真,如果。“由”,通“犹”,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