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公元190年,东汉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三国纷争开始。
公元279年,吴国灭亡,三国鼎立形势结束。
90年的时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飞速划过的流星,但这短短的一瞬却异常精彩,并因武侯祠而定格为永久的纪念。
成都武侯祠正名为汉昭烈庙,取之于刘备谥号昭烈帝,而千百年来,人们却因怀念蜀相诸葛亮而始终称它为武侯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为识字耕田人的诸葛亮因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而成为其主要谋臣。舌战群儒、连吴抗曹,借东风火烧赤壁等,可以说蜀汉帝业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耿耿,而由此,诸多的民间传说也愈演愈烈,草船借箭、空城计、八卦阵,诸葛亮俨然成了东方不败,就连《三国演义》也将其描写成神机妙算的神人。
而武侯祠,则让我感受到诸葛亮的另一种精神。
诸葛亮殿,开朗敞亮,没有一般庙宇殿堂的深暗阴郁,诸葛丞相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掩不住他从容的目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诸葛丞相不仅为蜀汉政权贡献了全部智慧,更带领全家为蜀汉死而后已。丞相两旁,分别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他们二人在诸葛亮死后都为蜀汉战死沙场。
诸葛亮殿的两壁,悬挂着朱漆为底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的天下大事。应该说,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可能不知晓局面的发展。华容道关羽放曹,与其说是表现关羽的仗义不如说是诸葛亮成全了关羽,三国鼎立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刘备死后,面对昏庸无能的后主,诸葛亮披肝沥胆,七次北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后主软弱无能亲佞远贤,给蜀汉发展蒙上巨大的阴影,丞相深怀忧虑,但他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傅雷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精神。”胡适读《论语》后说孔丘: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辈子不计成本地献身,是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所追求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完美,对此诸葛亮心里清楚,可他还是孜孜不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努力去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治国理想实践着自己做人的规范。两篇《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样的话语常使后人泪满长襟。
九百多年后的一个夜晚,岳飞更深秉烛,细观祠内词赋,泪下如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在这里,这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精忠报国的英雄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呼应与沟通,于是两颗高贵的心灵隔着时空在这里相遇倾谈,于是诸葛亮殿的回廊上留下了岳飞挥涕走笔如刀如戟的行草《出师表》。
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亮闪着智慧的眼睛端坐着,期盼着后来人的回复。
【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文章:
诸葛亮读书笔记06-10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10-03
诸葛亮的罪恶_高一写人作文07-06
诸葛亮的演讲稿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