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近体诗六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29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 、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 30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一、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三、作业
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3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自读点拨
1、《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2、《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二、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参考答案:1、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三、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课后记:
【近体诗(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25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8-20
陋室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7
报任安书(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5
《虞美人》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