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俗世奇人(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五课,这一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本课即是此类讲述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其单元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并从中感悟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本文出自当代作家冯骥才之手,由文题可知,本文要点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便是文章的要领。作者以津味十足的语言描绘了三位“奇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底层手艺人的赞赏之情。三位手艺人的轶事多多,但作者只各选择一件典型的极富戏剧性的事情来写,以此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也是选材角度与前几篇不同的一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辅助功能,引导学生以自学为主,品味作者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依据及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审美体验,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基于以上要求,我们认识到对于《俗世奇人》这种通俗易懂的课文,适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作品内涵,感悟作者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技能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2、品味语言特点,方言的运用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情节分析 语言品味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和方法]
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学生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再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泥人张”彩塑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泥人张”有一个直观、形象的初步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教师提问和引导探究,把握文章情节、人物、语言。
1.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2、引导性提问--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八”各自“奇”在哪里?
3、能力锻炼--他们各自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试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三、精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1、动手找自己欣赏的语句与大家共同赏析。
2、品味下面的语句,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四、再读课文--思辩研讨
1、提问:“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六、小结
本文主要以两位手艺人(泥人张、好嘴杨巴)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写一写你周围的“俗世奇人
提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题目,有一定难度。首先要模仿得到位,而要避免生硬机械的模仿。因此,首先应使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其次,要把握文章只写一事的叙事手法;第三,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意选择,力求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展开描写。
相关链接
一、关于《俗世奇人》 (冯骥才)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俗世奇人》序)
二、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后以字行。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早就以重金购买,“置诸博物馆中,供观赏。”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日本芦屋市的一座中国近代艺术馆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彩塑作品58件。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
冯骥才
泥人张 好嘴杨巴
人物奇
手艺奇 随意拿块泥就能捏得栩栩如生 把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
做派奇 面对羞辱应对从容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见风使舵、左右逢源
以独特的方式还击
【俗世奇人(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07-23
俗世奇人教学反思01-21
语文课文俗世奇人的教案07-20
八年级下册语文《俗世奇人》教案10-01
八年级语文下册《俗世奇人》教案08-05
《俗世奇人》的读书笔记02-22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04-12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10-30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02-26
《俗世奇人》读书笔记范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