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把教材当作写作的外衣(网友来稿)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中学 苗海梅
我们在宣传“大语文”思想争相去读课外的同时,要仔细审阅课内教材,为写作服务。他是大地,托起了大语文这片天空。如果抛弃了这块“根”,那么不会长出参天大树;如果堵塞了这条源头,则永不见活水。
现代作文要求创新,即在标题、选材、文体、立意和语言方面做到创新。近几年来。确实有不少同学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写出了很多富有个性的佳作。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在课内教材上也下了不少苦功。我总结几个技巧,你不妨尝试一下:
一、巧妙引用或改造课文标题
例如有一年中考作文围绕“大千世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我们就可以用初三语文教材第八课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这个题目正好和话题要求相一致。如果我们要写“赞颂教师呕心沥血”题材的文章,比方想记住老师那动人的一课,我们可将同教材第十六课的《不朽的失眠》改为《不朽的一课》。如果要写回忆录,借鉴因景生情的写法,来烘托那晚的悲凉心境,可借用陆游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改为《某年某月某日风雨之夜》。借用或改造,就地取材,移花接木,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教材第五册《麦琪的礼物》巧妙的构思,文中精设悬念和巧合,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入胜,余味无穷。那我们可以用这种技巧来大胆开拓思路,写篇小说。在我的一个班里曾有一位同学借题发挥,写了一篇富有喜剧化的小说。文中写到“穷老王和财主在一次发大水中相遇了,恰巧地是老王手中只有馒头,而财主手中却只有钱。于是财主为了能活下去,将所有的钱都给了老王换回了馒头。”这篇文章虽是虚构,但无形中却透露出深刻的道理--人有时在命运之前是被动无奈的。此文构思虽谈不上巧妙,但主题新奇。所以我极大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开拓思路,大胆创新。
在同教材文言文《始得西山晏游记》中,作者运用比照和映衬的写法来突出西山的独立出众,实喻指作者傲视世俗的情怀。通过这种手法做到了实虚结合,既写景,又喻理。如此以来,我们可以用它来写景。若写“雪景”表现其坚强和纯洁,可写春的柔弱、夏的浮躁和秋的萎靡,比中知其冬的 个性和气质
再者《醉翁亭记》中层层铺叙,慢慢引出的写法也值得借鉴。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需揭开细纱,才看清真面目,也给人设置悬念。假如我们要写一座建筑物,可在镜头的指引下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所写事物牵引出来,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摘录和识记文中精美语句
第五册教材《满井游记》一课中开头第一段写风大天寒。文中写到作者只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很多同学对此印象很深,仿用此句来写前些日子冒风雪骑车回家的情景。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看起来很平淡,但是作为写作语言也很有创意。从语言的韵味上讲,它富有古典气息;形式上看,富有变化。
前几天大雾弥漫,恰好我们刚刚学了《始得西山晏游记》,其中有一句“悠悠乎与灏气具,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有些同学就用它来形容雾的气势和仙境一般的神韵。从中可看出小作者已完全为雾的神美所陶醉。还有象《岳阳楼记》写阴晴变化的句子就很优美,如果利用它来烘托人物在不同情境下或喜或悲的心情,也是满有韵味的。
当然,除了以上我的一些想法之外,还可以在选材、立意上学会模仿和改造,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经典选材和《荔枝蜜》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作者邮箱: gqmhm@chinaren,com
【把教材当作写作的外衣(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文选式教材三大弊端(网友来稿)08-25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我哄学生写作文(网友来稿)09-21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网友来稿)09-18
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写作(网友来稿)10-23
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网友来稿)09-08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材指瑕(网友来稿)06-21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