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妨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以议为主,用讨论的方式,理解情节安排的周密、巧妙,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
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
①以此抗议示威;
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
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
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
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
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
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
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
明确:
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
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
明确:
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
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
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
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
③“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
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
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
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
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
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
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
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
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
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
明确:
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
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
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
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课前读名著,查资料的方法,掌握小说的故事的情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2、学习本文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深入体会做者运用生活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的效果。
说明:
小说的学习,虽然离不开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但这些对高中学生来说已大体能把握。因此,教学时应避易就难,避轻就重。抓实一个点或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思考,以小见大。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主动感知中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古典小说非凡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难点:专题研读本文神态描写中的一字传神
说明: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这个重、难点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把握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准备资料:《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相关资料,老师略叙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试者结合自己的预习略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
引入文本,增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解题,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题目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但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不是蒋干,而是曹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人物关系,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游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
孙吴—曹魏
周瑜—蒋干
主动 被动以上问题将学生引到具体可感的内容上,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并能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双方的人物关系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
问题:
1、蒋干绝非无能之辈,为何就轻易地钻进了周瑜的圈套?(这固然是蒋干急功近利,但主要还是因为周瑜摸准了蒋干的心理,先“堵”后“诱”的。)
2、细读蒋干中计一节,看周瑜是如何引蒋干入毂,先“堵”后“诱“的'。精读蒋干中计一节,小组讨论、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朗读精彩片断,进一步体味周瑜的“三堵”、“四诱”
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细致入微的精读中,理清情节,领会文中人物的风采。
找出文中对人物神态的描写,研读体会文章描写人物形象的一些传神之妙
问题:阅读小说是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通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气质、风采的某个方面,对人物的神态进行了传神的状写,而且是一字传神。
问题:
1、对周瑜、蒋干和曹操三个人物各用了哪个字来传神描绘?
2、体味这三个字之于人物的妙用?专题研读,抓住对人物神态描写的传神之笔(周瑜——“笑”,蒋干——“惊”,曹操——“怒”)进行探讨。分组研究,体味这三字之于人物的妙用。
问题的设置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思维技能,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小结
布置作业
读《三国演义》;读课文;读精彩的语段;分角色朗读。利用节假日读小说,利用空余时间读课文。利用与同学间的交流分角色体味人物。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经验。
思想点拔:
本文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小说片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课时情况安排教学。
采用游览,精读,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如从题目着手,让学生游览课文,初步了解大意。然后,精读思考“蒋干是如何中计的“如果时间紧,可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阅读小说或课文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早早进入课文的情境。还可以事先组织学生观看大型历史剧《三国演义》的片断。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重点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练习举隅:
1、《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们认真加以理解:
①吾当作何计破之?
②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③公瑾别来无恙?
④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⑤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⑥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⑦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⑧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⑨子翼干事若何?
⑩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2、曹操本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单凭蒋干的情报就立刻杀了蔡瑁、张允,上了周瑜的当呢?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1)从主观性格特点看,曹操有着的___________________弱点。
(2)曹操南征接连胜利,不可一世,傲视一切,从哪些事可以看出?
(3)误杀蔡瑁、张允,除了蒋干提供的假情报外,还有什么因素造成这个悲剧?
(4)献头帐下时,曹操马上醒悟说:“吾中计矣!”说明什么?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相关文章: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4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教案(精选8篇)07-14
让学生学会读书--《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05-30
《群英会蒋干中计》(沪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2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7
蒋干中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15
揭秘《三国演义》蒋干盗书的历史真相08-15
大班音乐教案:加油干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