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超然台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中的字词,能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理解文章“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的主旨,感受作者旷达超然的思想感情。
3、鉴赏和学习文章“一字立骨”、一线贯串、叙议结合、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平易秀丽、洋洋洒洒、收纵自如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文章背景介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被批准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本文说明超然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管它什么祸福,什么美丑,什么善恶,什么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谪,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
二、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串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1、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物外的快乐。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笔便暗写“超然”,直接提出“乐”字为主线。然后是举例加以证明。“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遇而安,无处不快乐了。四个“皆”字使文意紧密相连,语势畅达,浑然一体。
2、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物外必会悲哀的道理。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难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灭顶的悲哀。
3、讨论前两节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上文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局限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记超然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3、第三段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
讨论:在这一节中作者用哪几个方面的事实来说明超然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 1)、移守胶西。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杭、密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这既是纪实,也是以忧托喜的伏笔。
(2)、生活初安。“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写初到胶西后年成不好,政局动乱,生活艰苦。用了五个四言句和一个连词,句子精悍,节奏急促,与处境维艰相吻合。再次写忧,以见喜之可贵,乐之无穷。“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意外的变化带来无限喜悦。“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
(3)、修台游乐。先交代台的位置、旧观和修缮情况,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再写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仰慕,有不平。
最后描写了台的优点:“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流露出无比喜爱的感情。因此,作者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最后又落脚在“乐”字上。
4、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
讨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游于物之外就无往而不乐。与文章开头紧相呼应。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真是“一字立骨”的佳作。
5、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
1、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比如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像本文这样一开始就大加议论,然后才人题记叙,先议后叙,由理人事,由事及景,最后以理收笔,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是不多见的。议理和叙事交相生辉,寓情于叙事之中,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
2、本文的语言,也极为平易秀丽,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
三、检测与归纳.
1、全文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是怎样围绕这一个字展开的?
本文用“乐”字贯串全文,先写超然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超然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以游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现乐。
2、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1)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2)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3)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4)且名其台日“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附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使人醉,瓜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冲突,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事物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的(在心中)冲突,忧愁和快乐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行走在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用糙米煮饭吃,(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说:游玩多么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台记(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8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3
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20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2
苏教版高二选修《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