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

时间:2024-09-22 12:38: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

四川邛崃二中 田永均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能优化,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对教材文本关注过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致使教学没有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天性。因此,要想使自己具有像种树的郭橐驼一样的出众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其天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学生需要、顺天致性、优化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题记

时下,语文教学 “少、慢、差、费”,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或许也是一个历史难题。原因何在?20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老师们也采取了许多对策,但难题并未解决,原因还须继续探索。前时在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笔者突有所感,种树的郭橐驼之所以有树挪活且“早实以蕃”的神奇本领,是因为他种树之时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子之道,移之教学之理。我想,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始终不能优化,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对教材文本关注过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致使教学没有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天性。因此,要想使自己具有像种树的郭橐驼一样的出众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一、时代呼唤

1、国民语文素养总体不高。相较于过去,我们国民的知识水平的确得到了提高,但国民的语文素养仍然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是相当多的大中学生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邓彤在其《抓住作文教学的根本》一文中说:“目前的作文教学似乎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文研究成果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叹不已!许纪霖教授说:‘我做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摇头。’而对于那些根本不能进入高校而走向社会的学生,社会对他们则有如此评价:‘在企业里,多数中学毕业生写篇黑板报稿都文不成句,一个大型企业,竟然找不出几个像样的笔杆子……’(《文汇报教育园地》1992.7.31)中国教育报记者发表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调查与思考》系列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笔者从教六年来,所接触的学生虽说并不算多,但也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真的水平不高,许多人不会写作,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甚而至于有个别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竟然从未写过一次作文,其中还包括考试,其表达能力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网上聊天记录、贴吧甚至博客里错别字连篇。如一美术老师在聊天时写了这么一句:“今天上午我去拉6次。”这一句话,乍一看,有如下几种理解:一是去某地拉货六次;二是身体有病,一上午上厕所六次,拉惨了;三是做了有关“拉”的动作六次,比如锻炼身体拉单杠等六次。但仔细一看聊天的上下文才明白,原来是某天上午他去了邮局六次,他把“了”打成了“拉”字。

三是政府回信四百字,错误百出惹人烦。 

据7月12日《重庆晚报》报道,昨日上午,重庆市政协委员邓明鉴打开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浏览市长公开信箱的来信,但一封投诉信却让他看不下去了。原来这封由荣昌县政府7月5日办理回复的编号为市长信箱[2007]7273的信有四处让邓明鉴有些看不懂。

第一处是“探视病员要按规定时间,每次探视要领取探视证,每次两人,陪伴需严格控制,确需陪伴者由工程师决定。”“怎么陪伴需要工程师决定呢?”邓明鉴一头雾水。为了搞清楚,他调出了卫生部的《医院工作制度》查询,发现应为“……,确需陪伴者由医师决定。”

第二处让邓明鉴大跌眼镜:“2006年12月,我县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正式投稿使用。”

“此处肯定是写错了”,邓明鉴说,应该是“投入使用”。

第三处让邓明鉴哭笑不得:“……该院于4月中旬开始,依据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第四十条规定实行探视、陪伴制度。”

“《制度》中,探视、陪伴制度是第十四条,四十条是手术室工作制度。”邓明鉴说。

第四处让邓明鉴彻底无语:“……实话探视制度以来,病房秩序大大好转。”

“‘实话’探视制度是什么意思?”邓明鉴摇了摇头。

不到400字的回复,却有四处明显错误。显而易见,这是在糊弄老百姓。建立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本意,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广大群众,却不想,一封短信,数处错误,不仅没能给老百姓解疑释惑,达到相应的目的,反而让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大打折扣。

但我想借此说明的是,作为国家公务员尚且出现如此错误,尚且做事没有严谨细心的习惯,那么一般民众呢?语文素养真的可想而知。

2、民众择业和竞争的必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就业择业的敲门砖。择业,主要是指无业者尤其是毕业生在求职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亦包括已就业者对本身工作不满意,重新寻找新的工作。但不管何种情况,机遇总是降临到那些做好准备的人身上,无业者除了必需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就业素质、就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适应所选择职业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的气质和表达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毕竟,面试时,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于几分钟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干精神和才华,是很困难的。这时,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谈吐,往往使你在同等条件甚至条件稍逊一筹的前提下,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试想,谁不喜欢善于说话的人呢?

二是与狼共舞的需要品。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要想使自己和国家在全球竞争处于有利地位,除了要有创新精神实干能力外,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君不知,07年达能与宗庆后的娃哈哈商标之争,不就是合同的商讨与书写有问题吗?因此,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能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能机智幽默地化解敌我矛盾于无形,甚至能灵活巧妙地化敌为友,建立统一战线。比如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时候,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一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他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烈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在这里,李部长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准确合理地表达了个人的爱国感情、维护祖国利益的决心,而且化敌为友,赢得了对方大多数人的尊重。

但是,像李部长这样机智的回答,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够在与人的交往与竞争中说得出来呢?更不用说使你的谈吐既让对方认可与接受,又因此乐意与你展开公平竞争了。故,与狼共舞需要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是个人发展的必备物。现代社会,识文断字没什么了不起,知识也不再是高深的东西,文化则蜕变为饭后茶余的消遣。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太多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那么,在斯文扫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在喧嚣浮躁、云谲波诡的时代氛围中,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更要学语文。 我们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次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于人的性情。

其实,从功利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学好语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你的语文基础扎实,理解能力高,表达能力好,那么在学习新知时就能前后联系,迅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做其他习题时,就能正确地理解题干,读懂题目;就能在课外交流时,听话听音,理解言外之意,并巧言以对。反之,语文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又怎么能够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听懂话语呢?

3、语文教育导向有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出现如下令人担忧的事情:

一是坚持落后的评价标准,是语文课效益不好的根源。遍查当今中国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绩(分数),教师要有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要有学生的成绩,而且社会认同的上级考核的特别看重的,也就是这个成绩(分数)。在此标准下,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前途,摒弃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之一--人文性,紧扣工具性,进行高考应试教育的教学,全力追求考试的分数,置素质教育的理念于不顾。即使有所涉及,亦只是公开课上的表演罢了。

二是固守陈旧的教育理念。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评价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教学成绩高低的标准,在于分数,在于高考的分数(即上线的硬指标)。社会认同的,上级看重的,就是这个东西。上行下效,原因只有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在于它;学校的生存,也在于它。于是学校评价的也成了这个东西;教师努力追逐的也成了这个东西。因为教师只能追求分数,而要追求分数,就要追求稳定;而要追求稳定,就不敢创新,不敢冒险,不敢跨越,宁愿要1+1,不愿要1x1。因此教师只能全力求稳,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逐鹿高考,在应试上花心思,在时间上下功夫。老师们深信,高分是练出来的,是用时间垒出来的,于是,学生们进了高中,就走进了题海,就走进了早六晚十的垒分持久战中。

三是追求稳健的教法学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校亦是如此。同事之间不再只是利益与共的战友,也不再只是分工协作的不同,还是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教师们不得不在教学上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上花力气,而且还经受不起半点失败。毕竟,失败,就意味着被人看不起,就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因为分数,老师们不敢求新,不敢似乎也不愿冒险,害怕失败,一味相信师傅,相信老教师的经验,缺乏开拓进取的实验精神。我们的社会似乎也不愿给这种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人提供舞台似的,没有为他们设置风险基金。于是乎,教师的教法和学法,依然是从前的教法和学法,从内容到处理方式,都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新教师的加入,也没有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四是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也就要备什么。但是,在目前,教师备的,不是学生需要的,而是自己心中的学生的,是理想中学生的阶段目标,通常是其共同年龄阶段学力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和发展需要,却不是所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和发展需要。虽然80%的老师都说了解或很了解所教学生,而且让他们也说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但实际上你随手翻翻一位老师的教案来看,其中基本上没有“了解学生”或“学生情况分析”,这说明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很多人就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具体情况的了解。你还可以看看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你就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们满足的是如何完成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基本没有达到有效的关注。所以,教师了解的学生和教师实际应该了解的学生 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只是熟悉所教学生罢了。

二、独特优势

在教学中把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他们的本性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出路,其优势在于如下几点:

1、备教材,但更重视备学生。备好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当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对教材的研究重点,除了要继续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外,还要努力发掘一些审美的东西新奇的东西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东西,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求新求异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备学生呢,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备好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形成能力的规律,这是教师努力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除了要在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要具备听课--思考--记笔记--实践--反思--实践几个步骤以外,还要仔细分析课堂教学中所教学生群体特点和各个学生的具体实际,分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行的多种办法,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启而能发的问题,准备出营造契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

2、主张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更主张要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当今中国,但凡升学率较高的中学,无一不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未必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多的是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时间和精力来垒分。而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语文教学,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恰当性和营造何种教学的氛围以形成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用甚至不用“贝多芬”(背多分)教学法和灌输式教学法,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顺应学生思维的需要,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反思的时间和玩耍的空间,使其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读书。人一旦拥有了读书的乐趣,就会乐学,就会想尽办法来学,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

3、注重教会学生知识,但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知识。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来教学,当然也要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浩如烟海,能教得完吗?何况,教师本人对于很多知识也未必能弄懂,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向老师学习,社会更不允许他们只是去学习财富而不创造财富。因此,教什么非常重要。是教学生知识还是教学生学知识,这是个两难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作为教师,在以“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原则指导下,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想一想通过哪些办法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学会合作,想一想又通过哪些办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增强自信不迷信权威而能大胆质疑,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使学生能够发现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逐渐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精力就从高考的考题研究中解放出来,专家的智慧就从对高考动向的研究中解放出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有益于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高和创造力提升的工作,那么,国家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提升,国家的财富就会增多,国力就会增强,这也才是国家之福,民众之福。

4、注重对学生管理,但更注重对学生的“无为而治”。作为学生,其自我的行为缺乏自律和自控,平时可能会因觉得好玩好耍而在上课时情不自禁地与人窃窃私语,或是放学后伙同同学为哥们义气而大打出手,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管理。但是,在对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管理中,却要坚持一手抓对其的管理,一手抓对其行为的养成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抓行为养成教育中,则要行之有法,既不能束之太紧,又不能放任不管,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在坚持原则性的条件下的一种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健康自然的成长,使其自律自控能力增强,学习和动手的自觉能力提高。故,说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过,这里的为可能学生难以感受而已,它实际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三、具体做法

1、树立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我们必须改革既有的教学理念,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用“顺天致性”的思想重构我们的理念结构,树立起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而树立这一理念,就要我们语文老师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应试为先、分数第一的旧思想,树立德育为首,重视能力的新观念;二是转变通过题海战术、耗时间、拼体力的传统方式来“垒分”的旧思想,树立起通过运用教育科研的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观念;三是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观念;四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观念。

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想到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实际,制定出适合好中差三类学生标高的教学方案,并设计出启而能发的的问题;我们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反馈,巧妙利用课堂教学契机,顺应学生天性进行指导,使其“跳一跳,摘得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我们也才会在教学后认真进行反思,用心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纠正启而不发的问题,及时补充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

2、摸清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

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系统学习它,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智力发展情况,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尊重学生。师生相处应避免居高临下的命令,而要平等交流。“只有当你俯下身子,你才会发现小草的美丽”。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的用“良言”温暖、抚慰、鼓舞、点拨学生。当学生沮丧时,这时说几句热情洋溢的话给予鼓励;当学生痛苦时,设身处地好言劝慰;当学生尴尬时,不妨幽默地为其解围;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柔声细语及时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成功时,别忘了说“你真棒”;当学生快乐时,完全可以与其一起大笑欢呼……

作为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话语象清风般拨动学生的心弦,象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这样,你了解并走近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亲近你;你了解了并懂得了他们的心理,学生就会佩服你;你了解并成功驾驭了成长成才的规律,学生就会欣赏你。你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学生就会听你配合你,进而乐意学好你所教的学科。

3、掌握“硕茂以蕃”的语文教学法。

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一文里,记述了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老人家,他所种树木无不生长得很好,有人问及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如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勒,旦视而暮抚,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三层意思:一是树木要顺应树木的生长习性,发展其天性;二是种树人要懂得树木之法和树木成长的习性;三是要重视种树过程中的管理,“不能忧之太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在教育上取得成功,就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地束缚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语文教育教学亦是这样。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让学生“硕茂以繁”,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

4、备好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方案。

教学模式千般多,学问修养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法,如果教师本人没有吃透,学生不能适应,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适合自己的”的“自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因此,“适应教师的”就是教师本人要对教学法熟练把握,驾驭更要游刃有余;“适应学生的”就是教学方案要顺应学生的“天”,也就是他的成长成才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准备时备出顺天致性的语教学新方案。

而这个方案的制定,要求我们备课时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文本,备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练流程。比如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词《雨霖铃》,就须明确本册书的重点有古诗词的鉴赏,而第二单元的重点又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明确本词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词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景和情。难点是对表现手法的欣赏。然后,就可以此拟出如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作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课外拓展。其中,间接抒情是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仔细研究学生实际,制定顺应学生天性和发展需要的具体教学方案。比如上面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是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抒情方式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首先使学生明确抒情方式,进而让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体会,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写景句子,而后抓住这些句子中的意象(景物)展开想像和联想,再现词作营造的意境,明确意境的氛围和特点,进而体蕴藏在景中的作者的情感。

三是在注意“授之以鱼”的同时,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要采取“满堂灌”“贝多芬”的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的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重视有关学生能力的迁移训练。

而这,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事物;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取知识;六是解放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有灵活支配自己的余地。简言之,就如同上面设计中的安排一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式体验,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落实知识,过关能力。

5、树立自信大气收放有度的管理信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要有自信,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深信不疑。自信的种树郭橐驼相信自己能把树种好,以致于种好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我们也应一样,要在真正把握了教材的深度和宽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后,坚信自己的业务素质,相信自己能教语文,能教好语文,而且能使所教学生的分数和语文素养在我们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提升,并将这种强烈的信心传送给他们,使他们也对在我们的指导下完全能将语文学好深信不疑。那么,学生就敬仰你,信任你,亲近你,课上课下都会对你亲近,对你的课堂也会感兴趣,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你的信任和亲近,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充满自任,真正自任,要把这种自信传递给学生们。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大气,真正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和高尚的思想素质,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肯定能把语文学好。因此,对于学生,不要管得太、太死,要给他们顺性而长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时间空间里,除非学生主动求教,教师须加以指导外,我们要敢于彻底放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让学生在这自由的时空里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由地顺性而长。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一样,心怕学生走错路,犯错误,走了弯路,或是心怕学生少学了,心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把学生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空间挤得小小的,把学生的头脑灌得多多的,把学生的思维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放不下。结果却因为在思想上关心得太过,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天性。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的内容也没有时间消化,学习当然亦就是囫囵吞枣,效益自然不高。殊不知,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如果物们小时害怕摔跤,就不去努力地直立行走,我们怎么能够顺利地行走呢?吃一堑,长一智。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点小错误,有什么呢?反思收获一教训,记他们学会自学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懂得了该怎么做,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2007.6)

2.重庆晚报(2007.7.12)

3.语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某网站)

4.《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陈隆升)(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7.3)

作者邮箱: tianyongjun111@126.com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里(网友来稿)10-18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网友来稿)08-04

语文教学评价三看(网友来稿)06-30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08-01

漫谈诗歌教学(网友来稿)07-25

分层教学浅议(网友来稿)07-27

让学生狂起来(网友来稿)06-26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语文学习歌(网友来稿)09-19

语文晨读材料三(网友来稿)08-2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

四川邛崃二中 田永均

语文教学要顺应学生天性(网友来稿)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能优化,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对教材文本关注过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致使教学没有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天性。因此,要想使自己具有像种树的郭橐驼一样的出众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发展其天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规律、学生需要、顺天致性、优化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题记

时下,语文教学 “少、慢、差、费”,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或许也是一个历史难题。原因何在?20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老师们也采取了许多对策,但难题并未解决,原因还须继续探索。前时在教授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笔者突有所感,种树的郭橐驼之所以有树挪活且“早实以蕃”的神奇本领,是因为他种树之时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以子之道,移之教学之理。我想,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始终不能优化,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对教材文本关注过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不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需求,不懂得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致使教学没有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天性。因此,要想使自己具有像种树的郭橐驼一样的出众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益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就必须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一、时代呼唤

1、国民语文素养总体不高。相较于过去,我们国民的知识水平的确得到了提高,但国民的语文素养仍然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是相当多的大中学生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邓彤在其《抓住作文教学的根本》一文中说:“目前的作文教学似乎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文研究成果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叹不已!许纪霖教授说:‘我做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整个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令人摇头。’而对于那些根本不能进入高校而走向社会的学生,社会对他们则有如此评价:‘在企业里,多数中学毕业生写篇黑板报稿都文不成句,一个大型企业,竟然找不出几个像样的笔杆子……’(《文汇报教育园地》1992.7.31)中国教育报记者发表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调查与思考》系列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笔者从教六年来,所接触的学生虽说并不算多,但也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真的水平不高,许多人不会写作,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甚而至于有个别学生从小学至高中竟然从未写过一次作文,其中还包括考试,其表达能力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网上聊天记录、贴吧甚至博客里错别字连篇。如一美术老师在聊天时写了这么一句:“今天上午我去拉6次。”这一句话,乍一看,有如下几种理解:一是去某地拉货六次;二是身体有病,一上午上厕所六次,拉惨了;三是做了有关“拉”的动作六次,比如锻炼身体拉单杠等六次。但仔细一看聊天的上下文才明白,原来是某天上午他去了邮局六次,他把“了”打成了“拉”字。

三是政府回信四百字,错误百出惹人烦。 

据7月12日《重庆晚报》报道,昨日上午,重庆市政协委员邓明鉴打开市政府公众信息网,浏览市长公开信箱的来信,但一封投诉信却让他看不下去了。原来这封由荣昌县政府7月5日办理回复的编号为市长信箱[2007]7273的信有四处让邓明鉴有些看不懂。

第一处是“探视病员要按规定时间,每次探视要领取探视证,每次两人,陪伴需严格控制,确需陪伴者由工程师决定。”“怎么陪伴需要工程师决定呢?”邓明鉴一头雾水。为了搞清楚,他调出了卫生部的《医院工作制度》查询,发现应为“……,确需陪伴者由医师决定。”

第二处让邓明鉴大跌眼镜:“2006年12月,我县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正式投稿使用。”

“此处肯定是写错了”,邓明鉴说,应该是“投入使用”。

第三处让邓明鉴哭笑不得:“……该院于4月中旬开始,依据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第四十条规定实行探视、陪伴制度。”

“《制度》中,探视、陪伴制度是第十四条,四十条是手术室工作制度。”邓明鉴说。

第四处让邓明鉴彻底无语:“……实话探视制度以来,病房秩序大大好转。”

“‘实话’探视制度是什么意思?”邓明鉴摇了摇头。

不到400字的回复,却有四处明显错误。显而易见,这是在糊弄老百姓。建立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的本意,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服务广大群众,却不想,一封短信,数处错误,不仅没能给老百姓解疑释惑,达到相应的目的,反而让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大打折扣。

但我想借此说明的是,作为国家公务员尚且出现如此错误,尚且做事没有严谨细心的习惯,那么一般民众呢?语文素养真的可想而知。

2、民众择业和竞争的必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就业择业的敲门砖。择业,主要是指无业者尤其是毕业生在求职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亦包括已就业者对本身工作不满意,重新寻找新的工作。但不管何种情况,机遇总是降临到那些做好准备的人身上,无业者除了必需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就业素质、就业技能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适应所选择职业的要求之外,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使自己的气质和表达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毕竟,面试时,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甚至于几分钟内,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干精神和才华,是很困难的。这时,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谈吐,往往使你在同等条件甚至条件稍逊一筹的前提下,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试想,谁不喜欢善于说话的人呢?

二是与狼共舞的需要品。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要想使自己和国家在全球竞争处于有利地位,除了要有创新精神实干能力外,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君不知,07年达能与宗庆后的娃哈哈商标之争,不就是合同的商讨与书写有问题吗?因此,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能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能机智幽默地化解敌我矛盾于无形,甚至能灵活巧妙地化敌为友,建立统一战线。比如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时候,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一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一改往日之态,没有直接反击,在得知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他说: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就乐了,她热烈地拥抱住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 在这里,李部长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利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准确合理地表达了个人的爱国感情、维护祖国利益的决心,而且化敌为友,赢得了对方大多数人的尊重。

但是,像李部长这样机智的回答,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够在与人的交往与竞争中说得出来呢?更不用说使你的谈吐既让对方认可与接受,又因此乐意与你展开公平竞争了。故,与狼共舞需要掌握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是个人发展的必备物。现代社会,识文断字没什么了不起,知识也不再是高深的东西,文化则蜕变为饭后茶余的消遣。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径太多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荡然无存。

那么,在斯文扫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里,在喧嚣浮躁、云谲波诡的时代氛围中,为什么还要学语文?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更要学语文。 我们不能仅仅在工具性层次上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宜在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层次上描述语文学科的功能。语文的价值在于,经由语言文字而通向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见,读书并非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读书人之于文盲,不仅在于他们认得字,能读书,更在于他们能通过读书而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增长越来越多的智慧,培养起真正属于人的性情。

其实,从功利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学好语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你的语文基础扎实,理解能力高,表达能力好,那么在学习新知时就能前后联系,迅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做其他习题时,就能正确地理解题干,读懂题目;就能在课外交流时,听话听音,理解言外之意,并巧言以对。反之,语文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又怎么能够读懂文章,读懂题目,听懂话语呢?

3、语文教育导向有误。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出现如下令人担忧的事情:

一是坚持落后的评价标准,是语文课效益不好的根源。遍查当今中国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绩(分数),教师要有教师的教学业绩,学生要有学生的成绩,而且社会认同的上级考核的特别看重的,也就是这个成绩(分数)。在此标准下,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前途,摒弃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之一--人文性,紧扣工具性,进行高考应试教育的教学,全力追求考试的分数,置素质教育的理念于不顾。即使有所涉及,亦只是公开课上的表演罢了。

二是固守陈旧的教育理念。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评价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教学成绩高低的标准,在于分数,在于高考的分数(即上线的硬指标)。社会认同的,上级看重的,就是这个东西。上行下效,原因只有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在于它;学校的生存,也在于它。于是学校评价的也成了这个东西;教师努力追逐的也成了这个东西。因为教师只能追求分数,而要追求分数,就要追求稳定;而要追求稳定,就不敢创新,不敢冒险,不敢跨越,宁愿要1+1,不愿要1x1。因此教师只能全力求稳,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逐鹿高考,在应试上花心思,在时间上下功夫。老师们深信,高分是练出来的,是用时间垒出来的,于是,学生们进了高中,就走进了题海,就走进了早六晚十的垒分持久战中。

三是追求稳健的教法学法。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校亦是如此。同事之间不再只是利益与共的战友,也不再只是分工协作的不同,还是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教师们不得不在教学上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上花力气,而且还经受不起半点失败。毕竟,失败,就意味着被人看不起,就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因为分数,老师们不敢求新,不敢似乎也不愿冒险,害怕失败,一味相信师傅,相信老教师的经验,缺乏开拓进取的实验精神。我们的社会似乎也不愿给这种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人提供舞台似的,没有为他们设置风险基金。于是乎,教师的教法和学法,依然是从前的教法和学法,从内容到处理方式,都似乎没有什么改变。新教师的加入,也没有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四是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也就要备什么。但是,在目前,教师备的,不是学生需要的,而是自己心中的学生的,是理想中学生的阶段目标,通常是其共同年龄阶段学力应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和发展需要,却不是所教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和发展需要。虽然80%的老师都说了解或很了解所教学生,而且让他们也说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但实际上你随手翻翻一位老师的教案来看,其中基本上没有“了解学生”或“学生情况分析”,这说明在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很多人就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具体情况的了解。你还可以看看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你就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们满足的是如何完成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基本没有达到有效的关注。所以,教师了解的学生和教师实际应该了解的学生 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只是熟悉所教学生罢了。

二、独特优势

在教学中把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他们的本性作为优化语文教学的出路,其优势在于如下几点:

1、备教材,但更重视备学生。备好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当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但是,对教材的研究重点,除了要继续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广度和深度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外,还要努力发掘一些审美的东西新奇的东西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东西,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求新求异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备学生呢,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备好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形成能力的规律,这是教师努力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除了要在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要具备听课--思考--记笔记--实践--反思--实践几个步骤以外,还要仔细分析课堂教学中所教学生群体特点和各个学生的具体实际,分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行的多种办法,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启而能发的问题,准备出营造契合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氛围。

2、主张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更主张要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当今中国,但凡升学率较高的中学,无一不在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未必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多的是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用时间和精力来垒分。而顺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语文教学,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还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恰当性和营造何种教学的氛围以形成课堂教学良性互动的关系。因此,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少用甚至不用“贝多芬”(背多分)教学法和灌输式教学法,要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顺应学生思维的需要,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反思的时间和玩耍的空间,使其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喜欢上读书。人一旦拥有了读书的乐趣,就会乐学,就会想尽办法来学,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

3、注重教会学生知识,但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知识。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来教学,当然也要教学生知识,但是知识浩如烟海,能教得完吗?何况,教师本人对于很多知识也未必能弄懂,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向老师学习,社会更不允许他们只是去学习财富而不创造财富。因此,教什么非常重要。是教学生知识还是教学生学知识,这是个两难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它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作为教师,在以“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原则指导下,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想一想通过哪些办法可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解决学会反思学会总结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学会合作,想一想又通过哪些办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增强自信不迷信权威而能大胆质疑,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哪些办法使学生能够发现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能够创新。这样,学生就能够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逐渐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精力就从高考的考题研究中解放出来,专家的智慧就从对高考动向的研究中解放出来,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去做有益于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高和创造力提升的工作,那么,国家的创造力就会得到提升,国家的财富就会增多,国力就会增强,这也才是国家之福,民众之福。

4、注重对学生管理,但更注重对学生的“无为而治”。作为学生,其自我的行为缺乏自律和自控,平时可能会因觉得好玩好耍而在上课时情不自禁地与人窃窃私语,或是放学后伙同同学为哥们义气而大打出手,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管理。但是,在对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管理中,却要坚持一手抓对其的管理,一手抓对其行为的养成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抓行为养成教育中,则要行之有法,既不能束之太紧,又不能放任不管,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在坚持原则性的条件下的一种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健康自然的成长,使其自律自控能力增强,学习和动手的自觉能力提高。故,说是无为而治,实际上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不过,这里的为可能学生难以感受而已,它实际上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三、具体做法

1、树立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我们必须改革既有的教学理念,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用“顺天致性”的思想重构我们的理念结构,树立起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而树立这一理念,就要我们语文老师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应试为先、分数第一的旧思想,树立德育为首,重视能力的新观念;二是转变通过题海战术、耗时间、拼体力的传统方式来“垒分”的旧思想,树立起通过运用教育科研的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观念;三是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观念;四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观念。

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这样,我们就会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想到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实际,制定出适合好中差三类学生标高的教学方案,并设计出启而能发的的问题;我们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反馈,巧妙利用课堂教学契机,顺应学生天性进行指导,使其“跳一跳,摘得到”,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我们也才会在教学后认真进行反思,用心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纠正启而不发的问题,及时补充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

2、摸清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

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样有一定的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系统学习它,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智力发展情况,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科学有效的、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尊重学生。师生相处应避免居高临下的命令,而要平等交流。“只有当你俯下身子,你才会发现小草的美丽”。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的用“良言”温暖、抚慰、鼓舞、点拨学生。当学生沮丧时,这时说几句热情洋溢的话给予鼓励;当学生痛苦时,设身处地好言劝慰;当学生尴尬时,不妨幽默地为其解围;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柔声细语及时为其指点迷津;当学生成功时,别忘了说“你真棒”;当学生快乐时,完全可以与其一起大笑欢呼……

作为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话语象清风般拨动学生的心弦,象细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这样,你了解并走近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亲近你;你了解了并懂得了他们的心理,学生就会佩服你;你了解并成功驾驭了成长成才的规律,学生就会欣赏你。你的课堂组织和教学,学生就会听你配合你,进而乐意学好你所教的学科。

3、掌握“硕茂以蕃”的语文教学法。

柳宗元在其《种树郭橐驼传》一文里,记述了长安西乡一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老人家,他所种树木无不生长得很好,有人问及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如果爱之太恩,忧之太勒,旦视而暮抚,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样,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三层意思:一是树木要顺应树木的生长习性,发展其天性;二是种树人要懂得树木之法和树木成长的习性;三是要重视种树过程中的管理,“不能忧之太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在教育上取得成功,就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孩子,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地束缚或戕害孩子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语文教育教学亦是这样。我们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功,让学生“硕茂以繁”,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天性和发展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

4、备好顺天致性的语文教学新方案。

教学模式千般多,学问修养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法,如果教师本人没有吃透,学生不能适应,又有什么用呢?毕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适合自己的”的“自己”,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师,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因此,“适应教师的”就是教师本人要对教学法熟练把握,驾驭更要游刃有余;“适应学生的”就是教学方案要顺应学生的“天”,也就是他的成长成才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准备时备出顺天致性的语教学新方案。

而这个方案的制定,要求我们备课时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深入钻研教材文本,备出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练流程。比如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词《雨霖铃》,就须明确本册书的重点有古诗词的鉴赏,而第二单元的重点又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明确本词的教学重点是鉴赏本词的意境,把握其中的景和情。难点是对表现手法的欣赏。然后,就可以此拟出如下教学流程:激情导入--作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课外拓展。其中,间接抒情是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仔细研究学生实际,制定顺应学生天性和发展需要的具体教学方案。比如上面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是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抒情方式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首先使学生明确抒情方式,进而让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进行体会,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写景句子,而后抓住这些句子中的意象(景物)展开想像和联想,再现词作营造的意境,明确意境的氛围和特点,进而体蕴藏在景中的作者的情感。

三是在注意“授之以鱼”的同时,注重“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要采取“满堂灌”“贝多芬”的教学方法,要注重教学的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重视有关学生能力的迁移训练。

而这,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事物;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获取知识;六是解放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有灵活支配自己的余地。简言之,就如同上面设计中的安排一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式体验,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落实知识,过关能力。

5、树立自信大气收放有度的管理信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们要有自信,要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深信不疑。自信的种树郭橐驼相信自己能把树种好,以致于种好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我们也应一样,要在真正把握了教材的深度和宽度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后,坚信自己的业务素质,相信自己能教语文,能教好语文,而且能使所教学生的分数和语文素养在我们的指导下得到极大的提升,并将这种强烈的信心传送给他们,使他们也对在我们的指导下完全能将语文学好深信不疑。那么,学生就敬仰你,信任你,亲近你,课上课下都会对你亲近,对你的课堂也会感兴趣,对你所教的学科也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你的信任和亲近,更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还有什么学科不能学好呢?关键在于,我们要充满自任,真正自任,要把这种自信传递给学生们。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大气,真正拿得起放得下。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和高尚的思想素质,相信他们在你的指导下肯定能把语文学好。因此,对于学生,不要管得太、太死,要给他们顺性而长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时间空间里,除非学生主动求教,教师须加以指导外,我们要敢于彻底放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让学生在这自由的时空里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由地顺性而长。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一样,心怕学生走错路,犯错误,走了弯路,或是心怕学生少学了,心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把学生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把学生的空间挤得小小的,把学生的头脑灌得多多的,把学生的思维管得死死的,什么都放不下。结果却因为在思想上关心得太过,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天性。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习的内容也没有时间消化,学习当然亦就是囫囵吞枣,效益自然不高。殊不知,犯错误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如果物们小时害怕摔跤,就不去努力地直立行走,我们怎么能够顺利地行走呢?吃一堑,长一智。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点小错误,有什么呢?反思收获一教训,记他们学会自学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也懂得了该怎么做,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2007.6)

2.重庆晚报(2007.7.12)

3.语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某网站)

4.《了解学生:常识缘何成为难题》(陈隆升)(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7.3)

作者邮箱: tianyongjun1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