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题目设置及解题方法推敲(苏教版高三必修)
一、文言实词
设题方法(一):偷换一个比较适合语境的解释,但字本身没有此解。
《何远》(全国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爱抚。(对待)
课内例句: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樊英》(四川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 环堵之中 堵:院子(墙)
C. 月致羊酒 致:送给。
D. 延问得失 延:延请。
《醉书斋记》(江西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骗取)
设题方法(二):偷换这个字多个义项中的其他义项,并且此义项似乎也适合语境
《王戎传》(山东)
以知而未纳,故不得坐 犯罪(定罪、判罪)
《杜环》(广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推辞)
课内例句:阿母谢媒人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辕固生》(山东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匡正,纠正)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被)征召。
《高进之》(江苏卷)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等候(察看、探察)
《董槐》(江苏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 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 谴责(责令,要求)
课内例句:因责常供
C.斩以徇师 徇:示众
D.麾妇人出 挥手使……离去
《寇恂》(天津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靠近、逼近)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齐民者》(安徽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帮助)
小结: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常用实词的用法,设题多设置与正确义项相关联的来加以混淆。针对以上归纳的常见的设题类型,我们读文章时应注意掌握一些推敲方法:
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由“吾属将责之偿 ”可以联想到课内例句“因责常供”
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可以根据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有的词是同义复词,两个字义可以互为解释。
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中的“资生之业”该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而“资生”该是动宾结构的词语,那么“资”就不该解释为名词“资财” 而该是动词 “资助、帮助” 了
二、文言虚词
1、《景公》(北京卷)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 (被)
徒行见公曰(拜见)
B.令国致乐不已 (停止)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通“亦”)
C.公驱,及之康内 (代词)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主谓之间)
D.晏子乃返(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2、《杜环》(广东卷)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用)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用)
B.因访一元家所在(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替)
秦王为赵王击缶(替)
3、《辕固生》(山东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分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被)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替)
B.何者?上下之分也(疑问句末语气词)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人、地方、事情、情形)
C.景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转折)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转折)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凭借)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4、《董槐》(江苏卷)
文中“诸生以夜中对”中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倍邻(来)
B.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C.不然,籍何以至此(凭)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而)
5、《天台生》(浙江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陈述语气)
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顺承)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顺承)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表对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6、《湖南文征》序(湖南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到)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语气词)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用)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用)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并列)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并列)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和)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和)
7、《樊英》(四川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隐于壶山之阳(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B. 乃为英设坛席 (于是)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
C. 待以师傅之礼 (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因为)
D. 寔(shi)怪而问之 (顺承)
拔剑撞而破之(顺承)
8、《寇恂》(天津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大欢喜
A.恂乃戮之于市 (竟然)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于是)
B.询遣谷崇以状闻(拿、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拿、用)
C.卿今为吾行也 (替)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成为)
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难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9、《太史公》(福建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主谓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主谓间)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至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C.且七十子之徒(况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哪,代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10、《张养浩》(重庆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那人,代词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他的,代词)
B. 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就)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就)
C. 不得已而为盗耳 (顺承)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却)
D. 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因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
11、《王裒》(辽宁卷)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于是、就)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就)
B.因执手涕泣而去(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C.此则京邑之人也(是)
无以,则王乎(那么)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表转折
某所,而母立于兹 你,你的
12、《齐民者》(安徽卷)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来)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用、凭借 )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它们的)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代词,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间)
13、《醉书斋记》(江西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顺承)
遂自投汨罗以死(顺承)
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的人)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事
C.余倘然久之(语音助词)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代词,她)
D.仍挟一册与俱(和、同)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和,同)
小结:文言虚词的考查在考纲范围内,并且考查常用义项。有备而战,百战百胜。
因 (2次)
1、因访一元家所在(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2、因执手涕泣而去(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为 (4次)
1、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替)
秦王为赵王击缶(替、给)
2、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被)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替)
3、卿今为吾行也 (替)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成为)
4、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因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
所
以 (7次)
1、竟绐以他事辞去 (用)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用)
2、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凭借)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因为)
3、诸生以夜中对(拿、用)
焉用亡郑以倍邻(来)
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凭)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而)
4、亦每缀以排比之句(用)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用)
5、待以师傅之礼 (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因为)
6、询遣谷崇以状闻(拿、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拿、用)
7、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顺承)
遂自投汨罗以死(顺承)
而(6次)
1、景知大后怒而固直言无罪(转折)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转折)
2、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顺承)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顺承)
3、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并列)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并列)
4、寔怪而问之 (顺承)
拔剑撞而破之(顺承)
5、不得已而为盗耳 (顺承)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却)
6、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表转折)
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
乃 (5次)
1、晏子乃返(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2、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乃为英设坛席 (于是)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然)
4、恂乃戮之于市 (竟然)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于是)
5、乃步担干饭(于是、就)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就)
与(2次)
1、上与《诗经》、《周易》同风(和)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和)
2、仍挟一册与俱(和、同)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和,同)
其(5次)
1、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2、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3、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难道)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4、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哪,代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5、其人已去,追而还(那人,代词)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他的,代词)
焉
则(2次)
1、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就)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就)
2、此则京邑之人也(是)
无以,则王乎(那么)
于(2次)
1、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表对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2、隐于壶山之阳(在)
室西连于中闺(和)
之(3次)
1、公驱,及之康内 (代词)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主谓之间)
2、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主谓间)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主谓间)
3、余倘然久之(语音助词)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代词,她)
三、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何远》(全国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景公》(北京卷)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杜环》(广东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
《高进之》(江苏卷)
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董槐》(江苏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槐骑从数人于火所)
《齐民者》(安徽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教作耧犁 改制衣服)
16、《醉书斋记》(江西卷)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误碰酒茗,弄湿书本而发怒责备)
小结: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题型常见设题角度:
1、 出题者往往抓住人的潜意识,顺应人的主观愿望,而违背文章的客观事实。
2、 时序颠倒
3、 在某个重要的词语的解释上做文章。
三、文言文翻译
一、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归根结底就一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1.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例1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2005年湖北卷)
分析 本句可以直译,翻译为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意译
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例2 “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分析 如果直译成“张衡走下车子,就树立威信”,“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读起来很别扭,让人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意译,将“下车”译为“到任”,“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乞骸骨”译为“请求退休”。
考生应注意,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⑴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例3 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2005年全国卷Ⅰ)
分析“口腹”是借代,代指“饮食”,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意译。
⑵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
例4 “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2005年江西卷)
分析 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
⑶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例5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分析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是为了渲染铺陈,因此必须意译作:“(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翻译目标:
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达: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
雅:保留语气语调,优美生动。
三、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5个字:释、留、去、补、调。
1.释:单音节释为双音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例6 “众相顾,迄无应者。”(2005年湖北卷)
译作:“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例7 “奇之,立许字以女。”(2005年山东卷)
分析 “奇”是意动用法,必须翻译成“认为……非凡(与众不同)”;“字”是一词多义,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这里翻译作“嫁给”;“之”和“以”都是虚词,“之”代指“周维城”,可翻译作“他”,“以”是介词,表凭借,应翻译作“把”。
2.留: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例8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分析 其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就不需要翻译。
例9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2005年全国卷Ⅲ)
分析 “御史大夫”是官职,也不需要翻译。
3.删: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删去。
例10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2005年福建卷)
分析 “之”在这里是个用于“主谓之间”的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翻译的时候就必须去掉。
4.补 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主、宾、介词)
例14 “故吾继之,述而不作。”(2005年上海卷)
分析 全句话翻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景色之美),而不能再建造(其他亭)了。”其中,加括号的部分就是原文中省略的内容,翻译的时候必须补出。
例15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湖南卷)
分析 “乞”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指《昌黎先生文集》这部书),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补出。
5.调 区别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例16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分析 “求哀请命于勾践”属于介词短语后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例17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分析 “何求”属于宾语前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应调整过来,译作“想要什么”。
1、《何远》(全国Ⅰ)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2)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2、《季布》(全国Ⅱ)
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3、《景公》(北京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塞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教越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4、《杜环》(广东卷)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5、《辕固生》(山东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6、《董槐》(江苏卷)
请把上面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⑵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⑶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7、《天台生》(浙江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8、《涉 务》(湖北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9、《湖南文征》序(湖南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10、《樊英》(四川卷)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11、《寇恂》(天津卷)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文: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译文:
(3)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
12、《太史公》(福建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13、《张养浩》(重庆卷)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4分)
14、《王裒》(辽宁卷)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末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2分)
(2)吾德薄不足以荫卿。(2分)
(3)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2分)
15、《齐民者》(安徽卷)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
⑵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
16、《醉书斋记》(江西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怜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
四、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18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例: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例: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2.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 该不会…吧
13.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14.……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5.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6.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7.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来拯救我们村庄?
1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高考文言文题目设置及解题方法推敲(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访谈录高考摭谈(人教版高三必修)09-05
在解题方法优化处反思06-28
高考复习文言文之倒装句(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通用6篇)10-05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07-10
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范文08-01
在解题方法优化处进行反思范文08-07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02-24
2021高考语文作文题目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