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
安徽无为襄安中学高一(2)班语文教师 陈荣胜
[三维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之间对应关系;
②留心对同一“情景”或形象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尝试对同一题材的描写音乐的诗歌作品进行探究性分析;
④赏读几首唐诗中的音乐形象;
⑤学习渲染、烘托的笔法。体会比喻摹声、通感的描写技法;
⑥激发兴趣,初步品味诗歌意境的美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
1.拟用讨论互动式、精要点拨法。
2.准备中国经典乐曲带,适时播放,生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获得听觉享受,以期让师生满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时数]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播放古曲,营造赏读的音乐氛围
1.导入专题 :天地万物皆成画,喜怒哀乐都是诗。好的音乐百听不厌。好诗不厌百回读,其中必有动情声。大诗人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专题赏读唐代著名诗人几首关于描写音乐的诗--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2.板书专题“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伴乐朗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语句--“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简评]音乐之声具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表演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是生命的诠释,是真情的流露;诗,是清新的韵律,是飘逸的舞蹈。随着浔阳江头枫叶纷飞、荻花的谢幕,那琵琶女在万籁俱寂的江上,奏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幽怨绝响,让每位听众浮想联翩。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究三位诗人如何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特征的表演艺术,需要潜心体悟古人高超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把读者带进怎样的声音世界里。
4.齐读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预习《琵琶行》时已这两首诗印发给学生)
二、整体感知三首诗,理清基本思路
1.韩愈在《听颖师弹琴》里如何调动丰富的生动意象来构造听琴的具体感受及意境的?
2.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时摹写的意象有哪些?
(分组齐读)明确:儿女语/赴敌场/浮云柳絮/百鸟群/孤凤凰(旋律变化:柔-刚-柔)
归结:诗中的琴音忽高忽低,起伏缓急,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前10句,后8 句思路明晰,既有正面摹写,又有听琴感受;选取的画面有“起坐”不安,有“推手止之”、“泪雨滂沱”、“冰炭置肠”。大喜大悲,冷暖刺激实叫人无法承受。这种情绪上的强烈震荡,无法用语言形容,但韩愈能凭真切的感知,生动的文字描摹得穷形尽相。
(指名同学一人读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前的调弦、校正指法,弹奏过程。)
归结:诗人是这样选择意象凸现音乐特征的。意象:急雨/私语/珍珠落盘/莺语/泉流/瓶破浆迸/铁骑刀枪/裂帛(旋律变化:繁密的声势→清幽的音韵→清脆而和谐→悠扬而明快→低沉而冷涩→突发而激烈→清脆而尖锐→刚劲而激越。意象组合呈现出琴声的起伏变化,由徐缓而激越,而低沉,而休停,而快捷收束,戛然才止。搞艺术有一句行话: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也是流动的雕塑。音乐形象看不见,诗人们却能用如此丰富的意象完美地再现乐声,把抽象听觉转化为可视之物象(即具象)。
3.集体朗读或背诵(借助想象)。请大家想想以上二首诗意象组合都采用什么修辞或描写方法?
讨论后归纳板书: 比喻-通感;正面渲染,塑造音乐形象。[提示:比喻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因为喻体是可以不断变换的,于是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脑子里形成鲜明可感形象,才能品味语句,领会意境。以上二首诗运用了比喻摹声和视听切换处理(即通感),成功地描写出音乐形象,就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要求背诵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的名句,熟读韩愈《听颖师弹琴》。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比较研习,赏读探究
1.检查背诵。再齐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启发同学们思考: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乐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其风格各自有什么特色?
讨论后明确:《琵琶行》侧重于音乐本身描写,风格写实;《李凭箜篌引》侧重于音乐效果描写,风格相当浪漫;《听颖师弹琴》则兼而有之。
2.《行》《听》《引》三首诗描写技法主要是正面铺描,摹声渲染得充分,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笔法?
选择《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中的其中一首,加工为现代诗歌。
[教师示范]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喁喁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闯如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以上是正面写琴声)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乐声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终被美妙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
赶紧伸手去止住颖师不能再弹下去了。/好本事啊!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以上是侧写听琴感受)。
韩愈以自己百感交集、无可名状的体验来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催人泪下;而白居易用听者入迷沉醉其中,“悄无言”、“秋月白”句,将人物景物和谐烘托,突出琵琶女弹奏艺术的高妙,行文笔法是有区别的。
3.再读《李凭箜篌引》。李贺的诗与前二首既有相同表现手法,更有在意境创造、描写技法的不同。
[提示]李贺作诗想象奇特,选取物象非凡。箜篌之音使鬼泣神惊,简直妙不可言。
你想--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乐声使神妪来求救李凭;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诗中视觉和听觉交织,天上人间神奇交会,手法上虚实融合,风格浪漫独特。这恐怕是诗人的个性使然。李贺生性浪漫,性情孤傲,“文如其人”吗。但是他所写的诗简直是呕心沥血的产物。
(板书:物象非凡/意境神奇/风格浪漫)
4.小结:古人对音乐的描写与赞叹往往是什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树林,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座上美人心不死,撙前旅客泪难收。”但以上三首诗既有音乐本身描写,又有音乐效果之描写,有的两者得兼。
白诗移人--琵琶声使人心动神移;
李诗泣鬼--箜篌音使鬼神动情流泪;
韩诗惊天--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可见,诗语同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景各具特色。“音乐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乐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它能入耳牵心,移神动性。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感象外之象。真是无为而无不有。”这是王蒙发自肺腑的话语。
[板书设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形象思维 联想能力
[相同] 正面渲染 比 喻
侧面烘托 通 感
(行文笔法) (语言技法)
[相异] 物 象 非 凡 色 彩 繁 富 风 格 浪 漫
四、巩固练习,课外延伸
1.文字片段投影。试着体会李白《听蜀僧睿弹琴》一诗的音乐形象和个人独到感受。《听蜀僧睿弹琴》全诗照录如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2.讨论描写形象的手法。
3.课外给李白摹状音乐佳作《听蜀僧睿弹琴》写200字的赏析文字。
4.阅读刘鹗《明居湖听书》,大家交流一下感受,好吧。
[示例]“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四句,挥手只见姿势,万壑松风也只是比喻,诗艺真正见功,还在后两句。流水固然仍是比喻,但是能涤客心,就虚实相生,幻而若真,曲折而成趣了。至于余响未随松风散去,竟入了霜钟,究竟是因为琴声升入钟里而微觉共振吗,还是弹罢天晚,余音不绝,竟似与晚钟之声合为一体了呢,则只能猜想。所以描写音乐的诗,往往要表现听者的反应或者现场的效果,而不能仅从正面着力渲染,侧面烘托则显得尤为必要了。烘托恰当,感染效果决不比渲染差。我们阅读时要用心体会。
[教学设计说明]
赏读唐诗本想从诗歌意象入手,初步品味意境。欣赏唐诗关于音乐描写的作品,必须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在同学们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准备教给学生可行的赏诗要领和基本方法。考虑到学生的诗歌积累不富,素养不高,重点是抓住音乐描写的行文笔法、表现技法,从而突破难点:如何理解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形象,再进行形象化处理。借助乐带,文字投影,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读诗兴趣,调动想象和联想力,开展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最优化,我认为课堂教学质量有两个标准:一个看效果,一个看控制。教学内容必须有取舍,方法有扬弃。教者力求让静态文字材料,激活为动态生命流程,实现对新课改的教学有所创新。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
《荷塘风起》教学设计、评点及教学后记(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9
音乐设计教学教案05-16
我的四季(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