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44: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项羽本纪(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 (总第5~7课时)

项羽本纪(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客观公正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  文言知识的积累

2.  了解学习《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的大体内容,解决文中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下成语、故事与谁有关?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②弃书捐剑 ③霸王举鼎④拔山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 ⑤才气过人 ⑥亡秦三户 ⑦杯羹之让 ⑧搏牛之虻 ⑨不胜杯杓 ⑩西楚霸王 ⑾彘肩斗酒 ⑿破釜沉舟 ⒀背水一战 ⒁取而代之 ⒂锦衣行昼 ⒃政由己出 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⒅十面埋伏 ⒆四面楚歌 ⒇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

明确:项羽

2.项羽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所谓“讲乱世出英雄”,谁能给我们介绍下当时的历史呢?

明确: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二.文本研读

1.结合讲义梳理文章字词。

2.文中主要叙述了几个事件?

明确: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

垓下之战分为三个部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总结

总结文中重点的字词,及简要的介绍“吴中起兵”的内容。

四.作业

1.复习文中相关字词。

2.找出文中的对项羽人物塑造起重要作用的细节描写。

3.阅读文章结合《鸿门宴》,简单的评析项羽这一人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解读文中经典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口头检查字词及相关句子翻译。

(1)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2)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4)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

二.找出文中刻画项羽的细节描写。

三.学生回忆常用的刻画人物方法,并讨论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的?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①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由《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引出本文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分析这两句话分别表现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

※ 高祖尝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高祖本纪》)

 项羽:轻蔑

从语气上看

刘邦:羡慕

项羽:个性张扬 

从性格上看 

刘邦:个性内敛

②分析“霸王别姬”场面

请学生找出文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朗读、讨论的形式,对比分析项羽的《垓下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体会两首诗歌分别表现出人物什么性格。

《垓下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慷慨悲歌

《大风歌》:踌躇满志、心忧天下-豪迈欢歌

  “项之言悍而戾,刘之言津津不胜其羡。”            --【清】王鸣盛

③分析“巨鹿之战”和“东城快战”

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两个语断,说说它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巨鹿之战:侧面描写  通过楚兵的勇猛来烘托项羽神勇过人的将帅形象。

东城快战:正面描写  直接展现项羽“认输但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

一.对于项羽这一形象我们做何种评价?

1.从文中找出项羽自己给自己的评价。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刘邦对项羽是怎样的评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高祖本纪》

3.学生自己对项羽形象的评价。

二.总结

总结司马迁刻画项羽人物的方法,总结项羽的人物形象。

影响人物命运的因素:外因,社会环境;内因,:勤奋、机遇、天赋、性格等。

项羽的悲剧命运是时代的必然,是性格使然.。时势既可以造就英雄,时势也可能埋没英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命运归根结蒂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设计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把自己的生命发展历程纳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英雄气概是人类发展永恒的动力。

客观因素,天时、地利,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能埋没英雄。主观因素,性格支配行动,性格决定命运。批判项羽“天亡我”的宿命论。

三.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栎阳          狱掾          刈          骓         绐        檥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通        

2、乃持项王头视鲁                  通        

3、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通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怀王竟听郑袖(     )       

2、项梁尝有栎阳逮(     )             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     )

3、毋妄言,族矣(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4、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     )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

5、屈平属草稿未定(     )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诸侯皆属焉(     )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6、平伐其功(     )                   自矜功伐(     )

7、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

8、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

9、辟易数里(     )

10、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

11、马童面之(     )

1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

1、以: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

       以故,事得已。   (     )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     )

       梁以此奇籍(     )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故以鲁周公礼葬项王谷城(     )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2、乃: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尔其毋忘乃父之志(     )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梁以此奇籍(        )              2、皆沉船,破釜甑(        )        

3、无不膝行而前(        )               (        )         

4、项王军壁垓下(     )               5、遂霸有天下(        )         

6、项王则夜起(        )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8、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        9、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10、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        

五、查字典,积累下列成语。

1、力能扛鼎:                                                                    

2、破釜沉舟:                                                                  

3、作壁上观:                                                                  

六、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斜体字的翻译、固定结构和句式特点)

1、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颇蔺相如列传(总第8~1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三、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臣愿奉璧往使

拜送书于庭

召有司案图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度: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春风不度玉门关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越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时人莫之许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引而不发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以为流觞曲水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交: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为刎颈之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初一交战

合从缔交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设:乃设九宾礼于廷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

设以炮至,吾村不酽粉乎

固:固请,召有司案图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却:相如因持璧却立

          王者不却众庶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阿母谢媒人 

          乃令张良留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负: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秦贪,负其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三、写出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璧有瑕,请指示王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4.(廉颇)宣言曰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吾所以为此者

7.奈何绝秦欢

四、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舍相如广成传舍

2.左右欲刃相如

3.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4.于是相如前进缶

5.而相如廷斥之

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7.完璧归赵

8.秦王恐其破壁

9.宁许以负秦曲

10.毕礼而归之

11.庸人尚羞之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1.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而君幸于赵王

3.君何以知燕王                  4.拜送书于庭

5.何功之有哉                    6.使不辱于诸侯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8.谁可使者

9.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0.拜送书于庭

11.求人可使报秦者               12.会于西河外渑池

13.而君幸于赵王                 14.我为赵将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六、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七、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项羽本纪(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羽本纪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项羽本纪(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广东版选修9《项羽本纪》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

边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高二必修《登高》教案设计03-08

《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03-03

《雷雨》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1-14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五)04-14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