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藤野先生》《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
重点、难点:
《藤野先生》
1. 了解叙事与议论、抒情的关系
2. 复习以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写法
3. 体会师生情谊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1.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 理解革命前辈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及过程:
《藤野先生》
1. 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分析结构层次。
这篇叙事散文,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德,抒发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敬仰怀念之情,并追述了自己当年为救国救民而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写清代留学生在东京醉生梦死的生活,点出作者离开东京异地求学的原因。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里的“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露出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什么会失望呢?因为作者所看到的清国留学生白天迷恋于看樱花,还将象征民族糟粕和封建统治的辫子,精心地弄出各种花样,以在樱花丛中大出其丑为荣。到了傍晚,又醉心于“学跳舞”,搞得“烟尘斗乱”。他们置民族危难于不顾,作者羞于与他们为伍,所以才有“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和行动。
第二部分(第4-35自然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这部分可分五层。
一层(第4、5自然段),写从东京去仙台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良好接待。
在去仙台途中,“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之地,作者牢记不忘,反映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到了仙台后,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有人操心食宿。
在艰苦的环境中,“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预料,条件艰苦,作者却乐观处之,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
二层(第6-10自然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这里作者抓住特点对藤野进行了外貌描写,表现出先生平易近人、生活俭朴、诚恳博学的外在形象。
三层(第11-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对作者的不倦教诲。作者抓住典型事例,赞颂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热情诚恳、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典型事例有: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在这些事例中,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交代了后来作者无比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四层(第24--31自然段),写弃医从文的原因。作者到日本来学医是为了救国的,但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后,他感到此路不通,便决定弃医从文,去寻求唤醒民众的救国之路。
五层(第32-35自然段),写与藤野先生告别。在长期的相处中,藤野先生的品质令作者敬仰,作者的勤奋也给先生留下很好的印象,作者要中止学医,先生自然会非常惋惜的。先是“叹息”,然后又赠照片,题字,反复叮嘱,这些都表明了先生对作者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第36-38自然段),写鲁迅离开仙台后20年来的斗争生活及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评价与深切怀念。
作者怀念先生的具体行动主要有: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本文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为序来安排材料,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20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而且又有许多变迁,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选进文章的人和事都与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关。“爱国”这条红线贯串全文,将众多生活片断连缀成篇,材料广泛而又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记叙有序,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理解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领全篇。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代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往仙台途中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2)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日本同学欢呼“万岁”,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鲁迅的思想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当时的革命潮流推动了鲁迅。远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人蒋抑卮写了一信,信中说:“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增感喟。”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所以鲁迅的“弃医从文”,不单纯是看电影受刺激,更主要是他为当时中国革命潮流所影响。
鲁迅放下解剖刀,走出解剖室,意味着他放弃了“医学救国”的幻想,标志着他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彻底决裂。他拿起解剖灵魂的笔,走上思想革命的战场,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这虽然还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却标志着鲁迅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转变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对如何改造社会,如何推动社会前进的认识,已经逐步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推进。
(3)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的理解。
“大概”表示推度、估计。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另一方面作者把受到优待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因为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4)文章结尾的深刻含义。
本文的结尾也是难点。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到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压制,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陈西滢之流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3. 分析写作特点。
(1)记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在叙事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如第二部分具体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件事。几个片断集中在一起,一个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作者作为一个备受歧视和凌辱的弱国的爱国青年,独在异国他乡却能得到如此的关切和教诲,自然对藤野先生怀有特殊的敬仰和感激。难怪作者离开仙台后虽未写信寄照片,但“总还时时记起他。”并将对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直接抒发出来(第三部分),把藤野先生称作是“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并以议论的笔调,揭示了所叙事件的本质意义:“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传到中国去,”言简意赅,深化了主题。
作者在记叙匿名信事件之后,也发表议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其实,“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深刻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也无怪他们疑惑”,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本文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反语。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写的清代留学生分明是似男非男,似女非女,丑态令人作呕,却反说是“实在标致极了”,加强了语言的讽刺效果。
“到了傍晚,有一间地板便常不免要冬冬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类人不是真正关心国内外大事,而是对一些无聊的事颇感兴趣、津津乐道。作者用“精通时事”对这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不直说那些无耻的官僚政客、反动文人,反说他们是“正人君子”之流,这是极大讽刺。
反语就是说反语,适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言的讽刺性和战斗力。
②反复。
如,“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几次三番”本身就是多次,把这多次再加以连续重复,更见其劝搬家的“殷切”程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通过三次间隔反复,描摹藤野先生讲话的声调,充分流露了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赞扬和无限怀念之情。
反复,不是用词的重复,而是为了有力地强调作者某种感情的需要,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
1. 分析段落层次及思想内容。
这篇小小说通过“我”和市长的对话,展现了市长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了一位经过生死考验的革命干部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1自然段),写“我”和市长在扫墓路上的对话。文章开头点明了时间--清明节的上午,由于是清明节,才有了市长要去五月花公墓的安排,又因为是步行,所以才有了扫墓路上“我”与市长的对话。
“我”借和市长一道扫墓的机会,向市长提出了“琢磨过多次的问题”--为什么不住市府的首长楼,为什么要到边远小城来当市长,为什么不把子女安排在城里等。“我”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现象是某些干部不择手段加以追求的东西,而这位罗市长却与众不同,那究竟是为什么呢?于是“我”才鼓起勇气向市长提出了这些问题,可是罗市长回答的却是“拿不起房租”,“这里空气好’,“留她在乡下给我种菜”。显然,罗市长的回答是在掩盖“心声”,不但“我”的疑问没有得到答案,反而增加了“我”的悬念,同时也吸引读者去继续寻求市长内心的奥秘。
第二部分(第32-47自然段),写在墓地,面对烈士纪念碑,市长讲述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惨烈战斗,对“我”提出的问题做出正面回答。
当“我”看到“黑流河战斗殉难烈士纪念碑”上竟然有罗市长的名字时,“我被震动了”,当“我”从市长口中得知这个名字就是市长本人时,听完市长讲述事情的经过后,“我眼里涌满了泪水”,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至此,我们才明白这位市长竟是被认定为烈士的严酷战斗中的惟一幸存者。他永远也忘不了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和自己“九死一生”的遭遇。正是因为这一点,市长最后对“我”提出的正面回答,显示出了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现在你看到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们派出来为人民做事的仆人--是一个灵魂。”这回答既解开了“我”的疑问,也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2. 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性格的写法。
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性格的特点也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来的。因此,揣摩人物对话的含义是本文教学重点之一。
首先,我们说罗市长是一个廉洁、沉稳、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领导干部,这在他的语言中有着具体的体现。在出发前,“我”问市长:“叫车吗?”,他回答:“不用”。“骑车去?”“步行吧。”在路上,“我很兴奋,市长同志却显得十分平静。”每次都是“我”首先提出问题,而市长则是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用简短的语言结束谈话。如:当“我”提出“您为什么还不搬进市府的首长楼里去”时,他只是笑笑回答说:“我拿不起房租”。“我”又问:“那您为啥要求来这个边远小城市当市长?”“这里空气好”“您的独生女下乡时嫁在农村了,是吗?”“嗯”“怎么不安排在城里照顾您呢?”“我专门留她在乡下给我种菜呢--我这人很自私的”。“我”问的三个问题是“我琢磨过多次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他领导干部习以为常的事情,而市长的回答不仅简短,而且根本就没做正面回答。这里使我们初步感觉到市长性格中的沉稳,作风上的廉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市长具有这些与众不同的性格呢?在墓地,市长一番惊心动魄的描述揭开了谜底--原来他是一场惨烈战斗的惟一幸存者!他永远忘不了这场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和自己的责任!这里,他针对“我”在路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反问:“一个死去的人会不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种种要求?”“会不会要好车坐,好房子住,要当大官,要利用权力搞特殊?”在得到“我”的肯定后,市长才做出正面的回答:“现在你看到的我,只不过是死去的我和我死去的战友派出来为人民做事的仆人--是一个灵魂。”
在路上,市长沉默寡言,是因为他沉浸在对往事回忆中;在墓地,市长慷慨激昂,是因为他在向死去的战友、向党和人民抒发自己做为一名人民公仆的豪迈誓言!
其次,“我”是一个善于思考但天真幼稚的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通过对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对“我”的性格的刻画也是很成功的。和市长一起去公墓,除了是市长的要求外,还有一点是“‘五月花’这个很美的名字吸引了我”,路上看到明朗清丽的景色后,“我很兴奋”,于是由“我戴红领巾那阵子”谈起,并向市长提出了一系列使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当在墓地市长说明了一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血在胸膛里激荡”。在去时的路上,“我”问题不断,是出于好奇;在墓地,“我”洗耳恭听,是对一个出生入死革命先辈的敬仰!
总之,这篇小小说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但却在朴实真挚的对话中,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塑造罗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它的目的就是要教育人。本文塑造的罗市长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回答问题:
(一)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又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已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
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1. 第⑥段中画横线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的心理。
2. 揣摩第④、⑨段中画曲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1)“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他已做好的“最坏的打算”是什么?
3. 第⑧段中作者把 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 。
4. 从全文看,父亲的“选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
(2)
5. 你对文中人物有什么评价?请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井冈瀑布
(1)六月,井冈的杜鹃已然谢了,再看不到山野间那一丛丛火焰般燃烧的热烈景色。但经过整整一个春天雨水的滋润,满山的草木却如墨染似的浓绿。此时最让人动心的当然还
是瀑布。
(2)井冈山瀑布最集中的地方是龙潭。一道长仅两公里的峡谷里,竟汇集了五潭十瀑。大小瀑布在悬崖峭壁之间,奔腾呼啸,引得峰鸣谷应,将大山的生命演绎得如此豪壮。
(3)到龙潭看瀑布,既可以乘缆车,也可以步行,这当然各有好处。缆车是从高空俯瞰,有一段几乎是贴着瀑布的水面缓缓下降,离开了缆车,无论是谁,也无法在这样近的距离、在这样的高度看着万斛(容器)泉流最初跌落的景色。当然,要观赏瀑布最后的跌落,则须下了缆车,徒步走到瀑布近前。这最后的一刻,似乎不像起始那样有序,但却变化万千,极其壮观。瀑布的下方,是一面空潭。瀑布落到潭中,发出喧雷般的响声,溅起的水花,化作漫天大雨。风忽忽闪闪,挟着水花和雾气,在峡谷间游荡。其实,在瀑布的中段,瀑流的下落就起了变化。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点,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于是,一帘瀑布里,景色万千,每一股大瀑布里都藏着无数小瀑布,水流纵横交错,穿梭来往,溅珠喷玉,展开了一幅幅纷纭变幻的生命景色。
(4)井冈山落差最大的瀑布--飞龙瀑布则在五指峰下的水口。150米高的瀑布如同一幅巨大的壁挂高悬于天地之间。沿着石砌小道往下走,老远就能听到喧腾的水声,在山谷轰鸣。待走到瀑布近前,更觉得气势不足。瀑布不是一泻直下,而是折成两叠,上一叠,似乎是斜刺里冲出的一支奇兵,急骤驰骋,势不可当;下一叠,则如千军万马,漫山遍野而下;但见戟戈耀目,烟尘滚滚,盈耳则是风萧马嘶,吼声如雷。
(5)在瀑布的上方,所看到的情景却完全不同。透过稀疏的树丛,眼前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水流十分平静,从叶隙筛下的点点阳光,在溪面上轻轻地挑跃着,溪水缓缓流过树丛,流过石滩,像一支德活夏克极具抒情意味的交响曲,节奏欢欣而舒缓。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仅仅是几步之外,它们的命运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没有任何选择,甚至不容许有一丝犹豫,它们平静的生涯已经走到尽头,于是就这样相互簇拥着向一道深渊一跃而下。也许它们谁也没有想到,这身不由己的一跃,竟使得生命的瞬间如此壮观又如此辉煌!
(6)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那么,溪水将依然唱着平静而舒缓的歌,在丛林中穿行,与鹅卵石和水草嬉戏,像每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溪,日子过得单调而轻松。其实,只要给它们机会,任何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都能将生命化作万条飞瀑。
(7)六月,在井冈旅行,听听瀑布的喧响,那似风似雨的轻吟抑或如雷如鼓的轰鸣,都能引发你内心的回应,因为,那是大自然的呼唤,是大地律动的脉搏。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声音更让人沉醉了。
1. 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1)瀑布( ) (2)演绎( ) (3)戟戈( )
2. 给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俯瞰:
(2)驰骋:
(3)瞬间:
3.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4. 有人将文章第(3)自然段划波浪线的文字做了如下的改写,你认为改写得有没有道理,请作简要分析。
原文:有急急匆匆,一泻到底的;有从容优雅,款款而降的;也有寻找岩石作落脚悄然离队;但最终又不得不从岩石上漫流而下的;还有的……
改文:有的直流到底,有的慢慢落下,有的溅上岩石又流下去,还有的……
5. 仿照文章第(6)自然段中“倘若没有面前的峭岩悬崖,倘若没有忘我的奋身一跃;自然,也便没有这样一道绚丽的生命华彩”这句话的形式,仿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例句中加点的词。
【试题答案】
(一)1. 外貌(或神态、表情)渴望被儿子关爱(或:想和儿子住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
2. (1)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 (2)如果妻子真提出离婚,就答应她的要求。
3. 父亲给自己的感动 他内心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父爱 父爱的博大深厚)
4. (1)为让儿子过的安宁去住老年公寓 (2)要为儿子捐献角膜
5. 略
(二)1. 略
2. (1)俯视,向下看 (2)奔驰 (3)极短的时间
3. 作者是按照参观顺序描写龙潭瀑布的。先写泉流最初跌落的情景,再写瀑布最后跌落的景象,最后写瀑流中段的状态。
4. 原文使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将瀑布之水的姿态写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情趣。
5. 示例:倘若没有前进路上的坎坷险阻,倘若没有与困难斗争的艰苦历程,自然,也便没有成功后胜利的喜悦。
【《藤野先生》《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九年级) 教案教学】相关文章: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03-21
《藤野先生》 教案03-03
《藤野先生》教案04-24
藤野先生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4-21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4-28
课文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12-14
藤野先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藤野先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