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网友来稿)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中学 肖国顺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随着中考、高考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教学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读写能力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必须着力培养”,“互相促进”。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文教读与作文训练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其实,阅读和写作是构成语文主体能力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的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语文教育书简》)。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阅读和写作间的内在联系,因势利导,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从课本中学到的语言、章法、技巧自觉地应用到作文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今不揣浅陋,公诸同好,以为引玉之砖。
一、读教材、积累词汇、赏析文章语言
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美,在语言运用方面甚称典范。众所周知,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章的细胞。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传神,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荷塘月色》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白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有袅娜地乐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加点的词语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点缀”一词不仅准确地写出了绿叶满地,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与白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即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就把花写活了。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上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依次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大家进一步领悟到课文中用语的精妙。又如《包身工》中“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等句子,则运用独特的句式,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引导学生就其语言形式从视觉方面去体味,从动态方面去感悟。这些文章的语言,有的词工句丽,有的简洁传神。我们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选词炼句的;在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心摩手追,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无意到笔随,自然得心应手。如有位同学在《广州一日游》中描写:
“公路两旁,是一望无垠的菜田。金黄的菜花在一片片绿色中随着轻柔的春风摇曳,送来缕缕清香。田垄上两三只粉面桃红,点缀着这孕育丰收的摇篮。围着篱笆的池塘里,浮着一群悠闲的水鸭。” 就成功地运用动词来写景状物。而另一位学生在《街头一瞥》中的“蓬头、赤脚,胡乱地披着几块遮羞布,几个‘丐帮’弟子一下子围了过来”一句,分明套用了《包身工》的句式,生动地刻画了街头乞丐的形象。另外,我还要求学生随时摘抄课文中的格言、名言、警句、妙语,平时熟读成诵,用时信手拈来,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为作文积累了素材,可谓一箭双雕,确实行之有效。
二、研教材,认真仿写,借鉴章法技巧
“读”和“写”二者联系密切,相互依赖,互相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接着就“写”,趁热打铁,加深学生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写的水平,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是写的基础,促进写的提高;写是读的发展和归向,是读的结果的证明。语文课本里的基本篇目,在构思上往往合理而精巧。如何将这些构思技巧迁移到学生的作文中去呢?“画瓢”训练(仿写)不失为一条捷径。如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情文并茂,通过记叙自己成长中的几件小事,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中学生成长的故事,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人生、对学习、对升学等问题的思考。该文在结构上以小标题注明。纲举目张,脉络清晰,是回忆性自传体文章的典范之作。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学生以《我的梦》为题,写一篇以人物为主的记叙文,并且明确要求模仿课文的写法。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仿写的:以能体现文章中心的人物自评或他评开头,也可以应用符合人物思想的名言警句。如表现自己如何“勤”学“苦”读,终于取得优良的成绩,可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表现自己对待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态度,可用“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等等。在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开头提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分别以两件(或两件以上)生动感人的事予以印证。具体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安排好次序,即:把人物最突出的思想和性格放在前面写,相关的事要多一些,而把非重点的放在后面写,相关的事有少一些。在表达方式上注意以记叙、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边叙边议,夹叙夹议、先叙后议、先议后叙等。文章的结尾既可在主体部分收束,也可以另起一段,呼应开头,加深印象,如有必要也可用小标题注明,要模仿课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得到的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有“样”可依,有“章”可循,绝大多数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
三、掘教材 就文拟题 开发写作潜能
现行语文教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矿,有些课文在讲读过后令人回味悠长,思索再三。教师若能深入开掘,以课文为题材,进行创造性写作,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调动学生探究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深掘教材,就文拟题,进行读写训练。如把《药》改写成《夏瑜小传》,并要求对夏瑜的死发表自己的意见;将《阿Q正传》中的第46节改写成题为《假洋鬼子们“革命”的故事》,要求正面描写;根据《离骚》的内容,展开想象,用第三人称写法,写一篇描述屈原的心理活动的短文。改写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为了写好文章,就会围绕课文积极搜集有关资料,认真阅读原文,在内容、情节、细节等方面尽力发挥,因而文章写得充实、具体、深刻。这种训练,既促进了对课文的重新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此外,我还结合课文教学,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培养学生独抒己见,辩证思维的能力。如教完《我与地坛》后,我要求学生对文章中“我”的感悟,就生存与死亡、自信与自卑的界限发表议论,写一篇短文。在教读《鸿门宴》时,我指导学生就“项羽是笨蛋还是英雄,是应当批评还是应当歌颂”展开辩论,并就此写一篇短评。从反馈的信息看,学生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认真阅读原文和原文有关的书籍,写出来的文章思维活跃,颇有见地。
四、读教材 创设情境 激发创作灵感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来激发写作灵感,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选择的教材都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经典名篇。许多文章都流露着真挚自然的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的情感。教师选择适合颂读的教材,创设与作文内容相联系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教学《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时,我首先播放了《黄河大合唱》作为引子,让学生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豪迈激情和英雄气概。然后,引导学生把焦点聚集在自我平时做人生活上,对学生作了一番生活学习的人生启迪教育诱导,让学生意识到生在伟大的祖国是一种荣幸,再播放歌曲式的教材《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苦的逆境我们同熬过,就是民族的气节,就是泱泱的气节,从来没变过。手牵手,什么也别说,哪怕沉默也是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在音乐歌曲构成的特殊氛围里,每个学生的情绪都受到了感染,感情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许多要表达情感的词汇在脑海里闪烁,这时要求学生作文已是水到渠成,有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们苦苦地追求着幸福,却常常遭遇到痛苦;我们轻松愉快地做着,却发现幸福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因为生在这伟大的祖国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在作文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你会惊奇地发现,那里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总之,“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应用。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将“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作者邮箱: 827668275@qq.com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
长句的运用(网友来稿)07-17
谈比兴(网友来稿)09-11
趣话笔名(网友来稿)06-02
教育感悟(网友来稿)10-26
语感浅说(网友来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