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建构开放体系 优化训练模式 培养写作和写作教学两种能力(网友来稿,全力推荐)
建构开放体系 优化训练模式 培养写作和写作教学两种能力
任雅玲 林超然 高方
(绥化师专中文系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要:绥化师专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重点专业,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的写作是该专业的龙头课。写作能力是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尺度,而大多数高校对写作课重视不够,学生写作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有鉴于这种现状,绥化师专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在1997年大幅度改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写作教师自身的创作优势(五人都发表过作品,其中三名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又进一步从课程体系、授课模式、训练手段三个方面建构了写作教学的开放体系,大胆优化训练模式,努力拓宽培养口径。经过三年实践,收效甚为显著,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提高,业余创作蔚然成风,并在许多高校中引起较大反响。迄今,中文系师生已累计在国内30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2000余件,本系不仅培养了众多能够出色完成作文教学工作的中学教师,而且还能为社会输送一些可以从事记者、编辑、文秘等其它职业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开放体系 训练手段 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能力
由本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的写作课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课,1997年本教研室以《建构写作课教学新体系 强化师专生写作基本功》这一成果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后,本教研室教师大受鼓舞,在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探索,又提出“建构开放体系,优化训练模式,培养写作和写作教学两种能力"的写作教学改革方案,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此成果于2000年又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现把本成果汇报如下:
一、面向社会,立体建构,锐意改革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个工作岗位上终其一生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会逐渐成为历史。作为师范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开培养渠道,就可以拓宽就业门路。写作是现代人才的基本技能之一,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新世纪的要求,更是高校写作教师的责任。
(一)把写作训练上升到思维训练的高度来认识。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而写作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思维表达方式,所以写作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思维训练。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建构开放的写作教学体系,变纯粹的课堂写作行为为社会的或准社会的写作行为,从而树立全新的写作观。从写作活动与现实表达空间的关系看,总有一种微妙的牵引与制约、磨擦与调和、驾驭与被驾驭的情形存在,写作主体的自由度是有限的,选择常常是无可奈何的,写作的指令是由生活本身发给写作者的,你不得不写;写作的思路也是由生活暗示给写作者的,你不得不那样写。写作活动一定要置于社会的广阔需要的环境之中去考察、去研究,一切写作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应该是在生活中真正的写作操作中得以实现。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远非目的,学以致用,在真实生活背景下将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内化为素质,才是问题的关键。缩短课堂一般写作能力培养与社会具体写作能力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写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更具有现代意义。由于建构了开放式的写作教学体系,优化了训练模式,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大大的进步。
(二)把写作视为语文教师的不可缺少的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番话不仅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的目标。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都要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首先自己要“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可目前我们有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还做不到这一点。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应该集教者、学者、作者三种身份于一体。而教学、科研和一般写作这三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讲授就能得到的,它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这种训练就是开放式的训练,既要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又要体现过程与成果的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就是在这种开放的教学体系及科学的训练中逐步形成的。近几年我系学生除了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发表了一些论文,如刘大春、郭景春、初连宏、杨德丽等学生先后分别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知识》《语文教学之友》《阅读与写作》《绥化师专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经过全方位的、较为深入的强化训练,学生到了中学教学岗位,就不仅在作文教学时能?
聪滤文,还能在教学之余结合教学搞科研,很快就成了学校的中坚力量?
(三)把写作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努力方向。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从一篇文章不难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教师拥有知识不等于学生拥有知识,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注重传授之术。最高明的传授之术就是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奉送知识。这个主动获取的过程就是开放的写作教学过程。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客观的,能力却是主观的。客观的知识必须经过主观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以知识为基础,但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变成能力,除了自身素质起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富于实战意义的写作教学过程,必须有富于科学精神的训练体系。本教研室在教学中注重训练,采取课堂内外结合的形式,堂堂练写,天天练写,使学生把学到的写作理论知识迅速地转化为写作能力,如今,绥化地区内的各重点校的骨干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我系毕业生,在省内省外工作的我系毕业生也都有上乘表现。更具启示性的是因写作业绩突出,部分同学被一些媒体聘去做了记者、编辑,如九六级的韩文友、陈威、杨德利等学生应聘到绥化电视台做记者,九七级的苏成华应聘到《人民日报》社做记者、王政阳应聘到《岁月》编辑部做编辑、李胜波应聘到《小作家》杂志社做编辑、张嘉?
坝ζ傅健独ド饺毡ā纷黾钦撸换褂幸淮笈毕业生活跃在各市县重要部门从事文秘工作,如张剑阁、艾延国、南炳泉、李光辉、王欣等,他们出色的写作素质,也为母校赢得了较高的声望。通过对写作的强化训练,使得毕业生在择业时,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发挥优势,全面开放,广角训练
本教研室现有五名任课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各一名,年龄、职称布局合理。五人都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大都发表过大量作品,其中三人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邢海珍多年来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曾有700余首诗歌和近百篇诗歌理论文章发表;任雅玲在《语文应用与研究》《文艺评论》《中国校园文学》《青少年文学》等处发表了大量的写作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林超然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件,近百万字;高方曾任《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编辑、记者,在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百余家报刊发表过作品。本教研室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曾多次获得省、校两级的奖励。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行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比较充裕的师资保障。
在1997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本教研室教师又在教学中拓宽并深化了这一成果,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既侧重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又侧重训练模式的优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一)课程体系的开放。
一般的写作教材都是按基础理论和文体理论两大块来编写的,不但内容庞杂,而且许多内容是中小学时学生就学过的,属重复教学,而文体写作理论这一块又面面俱到,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内容。本教研室1996年自编了一本教材《文学文体与理论文体两分写作教程》,把多年来诸多写作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具体文体中去讲授。同时,我们又确立了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几种文体为重点讲授文体,利用其代表性举一反三,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并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练写时间,不但使学生精通写作理论,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创作意识,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作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出版了《诗意的美质追寻》、《中国当代文学精品选析》、《实用写作》等辅助教材,利用选修课及辅修课开设校园文学欣赏与创作、新闻写作、应用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体把握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作文教学能力。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以点带面,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广泛涉及了其它文体,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二)授课模式的开放。
在写作课教学中,我们基本采取“学生自读理论,教师答疑解惑”的具体作法,有效地节省了教学时间,更加便于形成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与训练学生作文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首先,结合写作教学训练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作品,将作品视为系统。首先根据分析的需要设计要素,化整为零,然后逐个分析,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再化零为整,总括各个要素的分析成果,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比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把人物形象看作系统之后,确定如下六项为其要素:描写方法,典型环境,代表典型,性格特点,作者态度,典型意义。把这六要素再一一细分析,如描写方法,又可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分析之后,再把各点综合起来,完成对一个人物形象的完整分析。在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作品,能够使学生得到分析综合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对作品进行分析综合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结合写作教学训练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必须学会评改作文,以便适应将来的中学教学工作。本教研室对作文批改进行了改革,由原来教师批改,教师讲评,间以学生互批互改,详批详改,并且学生参与讲评,教师检查督促。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批改符号进行批改,每篇作文要先后由三人进行批改,保证批改的准确性。本教研室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批改细则(见所附材料),对学生批改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批改时有所遵循,学生批改后,推荐出几篇优秀作品,当堂讲评,学生读,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允许争鸣,最后教师总结。这一做法,提高了学生评改文章的能力,不仅对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对学生自身的创作也有益处。优秀作品由教师推荐发表。 再次,结合写作教学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因此学生的话说得好不好,不仅影响将来的教学能力,也影响写作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真正把话说好,就必须提供一个让他们主动说话的情境。本教研室坚持在写作课上堂堂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训练形式多种多样,如口头作文、!
朗诵、背诵、即兴创作、论辩、现场采访等等。每节课结合教学用三五分钟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很快适应教学。每堂课还尽可能地利用提问等形式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三)训练手段的开放。
1.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首先,在课堂内堂堂练写。每堂课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围绕“练写”来安排。每堂课都可以设计各种小作文让学生练写,例如在读一篇范文前,先让学生用这个题目试着选材、确定主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读原文,这样对原文的理解会更深透;或者读原文的一部分,让学生续写;或者读完原文,让学生仿写等等,这样当堂写,当堂讲评,效果很好。本教研室教师运用自编的文选,强化学生“读”的训练,教师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大量范文,选文原则是贴近学生写作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除了名家的大作之外,我们也常给学生介绍不少我校学生和老师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较近,情感沟通的可能性大一些,读后易于仿效,有利于写作实践的指导,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在课堂外天天练写。
一是办班级日报。本教研室老师要求每班学生都写班级日报,每天一期,周六、周日也不间断(寒暑假除外)。按学号轮流办报,每班四十人左右,大约每月轮到一次。每期报纸分两版,一版写本班新闻和通迅,二版写本班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允许抄写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把每月的报纸订成一册保存。这种练写形式学生很喜欢,一个月左右轮到一次,压力不大,又能锻炼自己的新闻写作及文学写作的能力,还能锻炼自己的编辑能力,同时还能记录本班大学生活的历程,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有很多学生由办班级日报学会了写消息、通讯,在校报上发表了很多新闻作品。
二是写创作笔记。本教研室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写500字的阅读笔记和创作笔记,通过写创作笔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认识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善于重温生活感受,通过有效的重温手段激活学生旧有的感受痕迹,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投射“效应,与学生现时感受互相融汇、互相引发、互相强化,闪现出生活感受的奇光异彩,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写创作笔记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创作习惯。有的学生在大二不开写作课后依然坚持写,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九八级学生刘春晖,在大一第二学期末竟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写了满满一厚日记本。这名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大二时就发表了二十来篇文学作品。
三是写阅读笔记。本教研室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写500字的阅读笔记和创作笔记。其中,阅读笔记是要求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摘抄好词好句,并写评析文字及心得体会。教师在学期初就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例如如何加注,如何写评析等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会读书。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带阅读。这些笔记老师每堂课都要检查,遇到问题及时给学生讲,这样,学生的阅读笔记就会越写越正规了。写阅读笔记还可以通过练写文学评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是指导学生办手抄报。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经常举办学生手抄报大赛。本教研室教师从写作教学出发,指导学生选文、设计栏目,安排版面等,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在手抄报大赛中不断获得好成绩。
五是指导学生办系刊。在本教研室邢海珍等老师的指导下,本系成立了文学社,并创办了系刊《月桥》,这成为本系老师、学生的发表园地,也吸引了一些外系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社曾多次举办过全校性的征文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本教研室教师经常用业余时间对文学社的活动进行指导,并帮助修改作品、推荐发表,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全系形成了良好的创作风气。有多篇在《月桥》上发表的作品后被《中国校园文学》等刊物采用,无形中也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
六是大力倡导学生办文学社团。如文学社、戏剧社、记者站等,使全系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各类文学社团又都面向全校选社团成员,在校内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给学生提供了写作活动的空间。
2.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要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校内与校外结合、经历与书本结合,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是我们进行的有利的尝试。
首先,组织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校园外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拥抱生活,学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味和领悟、并善于重温生活感受,通过有效的重温手段激活旧有的、甚至是埋在潜意识深层的感受点等。如当家教、假期到餐馆或工地打工、卖报纸、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教学等等,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这样学生的写作空间也得以拓展。有的学生就曾以下岗职工的生活为素材写出一篇小说,还有学生以“站牌家教”的感受为内容写出了一篇散文。
其次,在系内或班内建立写作阅读角。为扩大学生阅读量,更广泛地认识生活,也便于学生发表作品,本教研室教师要求学生每人购买一本课外文学读物,让学生熟悉刊物风格,了解刊物地址,鼓励学生投稿。也让学生每人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集,精读,并学会赏析。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教学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读书时学会写眉批、夹批和总评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讲到某个理论时,还可让学生自己从手中的读物中找例文。学生在购买书刊时,尽量不买相同的,这样每个班的学生就可以看到四十种左右的书刊杂志,系内几百名学生就可以看到几百本杂志,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使学生投稿有了方向。
以上是本教研室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教研室认为,建构开放体系,优化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写作教学两种能力是写作课改革的一个正确思路。它可以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迅速地适应社会各行工作的要求,本教研室这几年的教改实践也证明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当然,我们目前的想法和做法还有不成熟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诚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000年11月29日
注:本成果荣获黑龙江省2000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教研室五位教师是:邢海珍(教授,黑龙江省作协会员,绥化师专中文系主任)、任雅玲(副教授)、林超然(讲师,省作协会员)、高方(助教,省作协会员)、张可佳(教师)。
(全文6800多字)
【建构开放体系 优化训练模式 培养写作和写作教学两种能力(网友来稿,全力)】相关文章:
优化作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网友来稿)10-21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网友来稿)07-10
谈谈中学差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07-05
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网友来稿)08-04
语境创设与资源优化(网友来稿)07-19
生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网友来稿)09-11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网友来稿)07-20
说明文的优化课堂教学(网友来稿)07-24
话题作文训练三则(网友来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