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审题(高三)

时间:2022-04-14 14:30: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的审题(高三)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作文的审题(高三)

一是观点式命题,即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如《擦亮你的名字》、《近墨者黑》。 

二是问题式命题,这种题目常常由词或短语组成,标明谈论的对象,关系范围等,审题时必须就题目标明的某方面问题选准某个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习惯》、《谈宽容》。

有一种是并列短语式的命题,这种命题多是要求分析关系,因此,我们要分析两个概念间关系。如《清流与活源》、《言与行》、《剪枝与成材》、《读书与采矿》、《滴水与大海》。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因果关系、是非关系、类比关系。  

此外,还有一种附加条件式的命题作文,譬如《吸收与给予--绿树的启示》。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

1、审题的一般步骤

话题作文的审题相对难度较小。但是,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因审题不用心而导致不同程度偏题的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比例。此外,审题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审题就是把“题”(话题)切开来仔细地(审)看。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审题的要求。符合题意,就是要求我们对作文命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准确全面地研读和审视,明白作文命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注意审材料、审话题、审导引和要求。

具体说来,还必须要搞清楚这样的三个关系:

(一)话题与材料是什么关系?话题内涵在材料中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二)话题与导引是什么关系?话题内涵在导引中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三)我的“主意”(作文中心)与审题后的“话题”内涵之间关系是不是等值?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思考这则材料主要讲的是什么,如果你写这篇作文,会从哪个角度切入。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一片片洁白的苹果花瓣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

蹁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伤神,对苹果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

“这个我完全知道。”苹果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请以“苹果树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在这篇作文命题中,以“苹果树的追求”为话题,首先是“追求”,但不简简单单是追求,而是“苹果树的追求”,那么,苹果树的追求是什么样的追求?是“为了秋天的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那么,这个话题的内涵基本上就定向于“舍弃与追求”这种关系型的话题。如果抓住舍弃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来成文,那么作文就可以算得上“基本符合题意”,一般就可以在三类卷中量分。这是考虑的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深入一步,苹果树的舍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舍弃与追求之间是什么关系?继续看材料,追求的是秋季的“满枝硕果”,舍弃的是春季的“花的美丽可爱”,我们可以这么来命题:舍弃小利,追求大利;舍弃暂时的价值,追求长远的终极的价值;这样就是“符合题意”,可以在二类卷中量分。

再深入一步,苹果树舍弃的是它主动放弃的吗?是它能够不放弃的吗?它的追求是它能够达到的吗?它的追求是它主动努力的吗?这么联系到材料中来,发现:苹果树的舍弃的花并不是它不想舍弃就不舍弃的,而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这是一种心态的平和,它的追求也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顺应,它的追求其实就是“舍弃应该舍弃的,追求应该追求的”。这样可以结合到人生经历和体验中来,就可以得出很多的感触。譬如说,对“名”“利”的执著,对传统人物的评价等等。这样说来,审题才叫“切合题意”。量分在一类卷中。

如此,我们来看审题的基本步骤:

(一)抓住话题的核心词,理解话题的基本涵义。

(二)结合导引材料和提示语,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

(三)尝试用一二句话把话题的内涵写出来,回到材料和导引中进行验证。

2、切合话题立意的方法举隅

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等四种情况(当然也有少数作文是“完全文不对题”),也就构成了作文的四级量分的主要依据。那么怎么审题才算是最切合题意呢?

(1)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当年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再看下面的题目:

中国足球队经过44年的努力,经历了6次失败之后,终于圆了进军2002年世界杯的梦。对这次冲击世界杯的成功,有人评说是我们机会和运气好,既未与日、韩照面,又避开了伊朗、沙特。否则,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你认为是这样吗?请以“运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注:2002年世界杯,日、韩两国为主办国,其球队直接出线,不参加亚洲区的选拔赛;中国队在亚洲区十强赛的分组中,抽签编入B组,伊朗、沙特在A组)

(2)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角度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再举两个例题:

①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自然界在不停地变,社会在不停地变,人在不停地变。有位哲人说:世上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变化。面对这变化无穷的世界,人该怎么办呢?请以“变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②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随着网络的出现,世界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小;而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地球不过是人类居住的一个小小的村落。于是,一个新名词“地球村”出现了。“地球村”,多么形象的称呼。对此,你有什么联想、想象或见解呢?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做到以上“两要”的关键是认真看话题材料。但从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人恰恰忽视了这一条。他们以为只要围绕话题写就可以了,话题材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用心去读、去理解。其实,果真如此的话,命题中也就只要出示话题而不必再提供话题材料了,如同数学一样没有必要提供多余的已知条件。既然提供了话题材料,就自有命题者的用意。这用意一方面是提示,另一方面就是限制。不用心看话题材料,不了解命题的限制何在,匆匆下笔为文,也就难免出问题了。

(3)要看清话题,仔细琢磨关键词语

一般说来,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2002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则应扣住修饰语“心灵的”来选材和立论,若只写一般的“选择”,没有触及心灵的内容,都属审题不准确。2003年的话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必须围绕感情和认知的关系这一核心来写,并且要体现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的影响,有的考生只谈感情或只谈认知,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再如下面的题目: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4)要用好试题提示的信息

 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几点“注意”“要求”,这些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它们集指引性与约束性于一体,考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并避免失误。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注意”“要求”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的利用。例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在引出了“话题”之后,又作了这样的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提示的信息。

    总之,应试作文的审题就是要审材料,审命题,审文体,审要求,哪一方面都要审。准确与全面,首先要做到全面,在全面的基础上再力求准确,或者说,每审一个方面,都力求准确。

【高考范文】

放正心灵的天平

心,是用金黄的阳光铸成的,因此我们对那个太阳心存感激;心,是用纯净的溪水浇灌的,因此我们对那条溪流魂牵梦萦;心,是用香甜的百花凝聚的,因此我们对那芬芳久久不忘……我们的心因此有了偏差,心中的天平失去了平衡。让我们放正心灵的天平,一视同仁地对待万物吧。

放正心灵的天平,心中接受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当你习惯透过绿色的镜片看世界的时候,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一个吗?十八岁人的心门是透明的玻璃门,你可以透过它看到真实,别人也可以透过它看到坦荡荡的你。

放正心灵的天平,心中享受到的才是完整的甜蜜。喜爱春天,就可以否定夏天,否定秋天,否定冬天吗?春天是书叶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白雪皑皑土地上一只孤零零的烟斗。完整的四季,完整的景色,需要公正的心。

放正心灵的天平,心中创造的才是完整的美丽。或浓或淡,或素或雅,或写实或抽象,心底的创造如同一幅画,总得有自己的格调。好比中国水墨画一定得有大幅空白,否则就失去了神韵。

放正心灵的天平,需要一视同仁的爱。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可见,心灵的天平上不可或缺的,是爱的砝码。

放正心灵的天平,需要没有差别的罚。人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这是一个极端。当然,感情深就不管不问也是极端。心灵的天平要有精准的“罚”的游标,不能不偏不倚,各打五十大板。

放正心灵的天平,需要对“爱”“罚”的把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代文豪鲁迅可以说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感激阳光,我们也热爱甘霖;牵挂溪流,我们也向往大海;难舍花香,我们也怜爱小草,只因我们放正了心灵的天平,只因我们做出了两全的选择,只因我们不因感情亲疏而左右我们的认识。

放飞心灵的天平,让心做出正确的抉择。

点评:

本文充分发挥了用形象的比喻来展示哲理的特长,注意突出比喻中的情感因素,以抒情的笔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本文的排比并未陷入一种贫乏、单调的重复之中,原因在于作者在排比中有着相当自然的递进。这种递进,一方面是情感的递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思维与现实的递进。文中从开头的比喻所生发出来的一系列的比喻之中,在表面的相似中,蕴含着观点的深化,一步步推向了最后的总论点,整篇文章也就获得了完整的形式。但其重复仍应加以克服。

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往往甚至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妾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是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沌的未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着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宗教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上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就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康德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的内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这亲近永恒、亲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认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没有感情的存在,人类生活会陷入刻板和抽象。了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分辨对和错,也要知道美和丑啊!没有了情感。艺术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温情都离我们远去,我们能说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即便是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个设想时,他并不判断正误,只说“啊,真丑!”他不愿意在丑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在他的眼中,即使是物理学中的丑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们认知事物时,既要有冷眼,又需要有热心,虽不能任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去判断,又不可仅仅是可怜的“数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弦琴的引导下,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 

点评:

比喻往往能将一个玄奥的道理用明快的、生动的语言表表达清楚,“比方说”不仅是在感到难以表达时的灵机一动,而且是将某些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的必要修辞手段。此文以天平喻理性,七弦琴喻情感,颇具西方文化色彩。本文作者切题意识很强,始终把论证的中心落在题意上,这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应注意之点,否则无论文章写得多么有声有色,都只会南辕北辙。本文的征引,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文化积累,灵活而不乏机智、情趣,从而将思想的飞翔限定在题意的空间之中。

但文章思维上仅是以“辩证”的眼光来分析,未能作出更具穿透力的审视,使全文观点更像是一种平衡。 

【训练题目】

1、一个周边高矮不齐的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水桶能装更多的水,关键不在于使长木板如何加长,而在于改变短木板的现状。

    试根据上面这则材料,提取中心论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或生活。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让你幸福,生存在某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可以让你幸福,人生的一种追求,追求某种境界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幸福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在追求中获得的。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说:“我送你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这位少年牢牢记住了智者的话,终于成了自己愉快也给别人愉快的人。

   请以这四句话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作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文题,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北极考察队队长贝德要求每个队员坚持记日记,日记以描写阳光下的景物为主。后因日期延误,考察队无法及时返回,他们将在黑暗寒冷的极夜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黑暗、孤寂压得他们要发疯了。这时,贝德请大家依次朗读日记。一个个阳光下的故事使人们仿佛看到了闪着银光的雪原,成群的企鹅,笨拙的北极熊。就这样,烦躁和焦虑一扫而光,心完全被美丽的憧憬和美好的回忆占领了。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了,人们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其实,只要心中能留下阳光的指纹,周围纵使是无边的黑暗与寒冷,你的世界也是明媚而温暖的。

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以“留下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

【注意】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何看待过去?有人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老是沉湎在过去中,过去就成了现在的负担。也有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为现在毕竟是过去的延续,忘记了过去,曾经发生的悲剧就有可能重演。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以“过去与现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但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景物极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它劝告那些匆匆过客不要因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二)有一句格言这样说:“朋友,快快走,请不要为眼前美丽的风光而驻足。”

的确,对这个话题,人们总有不同看法。你有类似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快快走还是慢慢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作文的审题(高三)】相关文章:

材料作文审题(网友来稿)04-14

话题作文如何审题(网友来稿)04-14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谈(网友来稿)04-14

话题作文莫轻审题(网友来稿)04-14

审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4-14

话题作文审题方法举隅(网友来稿)04-14

浅谈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网友来稿)04-14

《浅谈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 》(网友来稿)04-14

作文评改指导之二--认真审题,紧扣题意04-14

轻松度过话题作文的审题关(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