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网友来稿)
山东省莱西市唐家庄中学 刘爱香
导课又称“开讲”、“开课”等,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中被称为“预备”,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学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在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被称为“组织教学”。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十分重视导课这一教学环节。
一、导课的基本要求。
导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过程的状况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主体”,做学习的主人。
一般说来,导课有如下几点基本要求:
1、能引学生入胜。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同进入迷人胜景一样乐而忘返,这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也是每一堂语文课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态自然,课堂气氛既安静又活跃,和谐而融洽。教师的语言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提出问题角度要新,揭示的矛盾要突出。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与已知有联系或能增进新知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每一堂课的特点,设计导课的方法,或温故导入,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2、能导学生生情。
导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情感在其中的作用很大。如果教师在导课时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情感师生感情达到共融,就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应当是枯燥的,毫无热情和纯理性的,因为知识不仅是对观察的反映,而且是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态度中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的个性倾向性,为此,教师在导课时必须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要深入角色,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理智感的产生。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踏上认识阶梯的这一步感觉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整堂课的学习效果。
3、能启迪学生智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主要形式,按教育学的原理来说,智育的过程即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实施智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引导学生把记忆和思考结合起来。导课要启发学生的智力,就要求教师触到“敏感点”上,把学生迅速的引入认识的矛盾运动中去,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精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使全班学生都参与认识活动。因此,教师的导课要教会学生思维与推理。
二、导课的主要形式。
教有法但无定法,导课也是如此。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可将课堂导课形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1、温故导入。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与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差异,这样学生在感知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新旧知识对比得越清楚,其内部的联系就越紧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
回顾旧知识,可以把学生所学过的同类的知识排列在一起,以加深理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杜甫、王安石描写春天的诗句,由两首诗对春天的描写的不同角度,自然而然的引入对新课文的学习;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爱莲说》、《黄生借书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有利于对新课文的把握学习。这样的导课,通过回顾了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新旧知识的紧密联系,教师语言和教学手段的连续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激疑、释疑导入。
所谓激疑,是指教师根据理解教材的需要,启发激励学生肯于思考,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做到“于无疑处有疑”。而释疑则是指教师通过启发诱导,铺路搭桥,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或者指出寻求正确答案的途径。激疑、释疑导课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师在导课时如能有效地进行激疑、释疑,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深入钻研理解教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文导课时的激疑、释疑,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后提出问题来实现的,意在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教材,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新教材的学习上来。如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导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激疑:海还会死吗?死海又为何不死呢?标题的说法不矛盾吗?通过这样的激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3、故事导入。
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导课时,可以先给学生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悬念导入。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语文课导课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文学作品中小说、戏剧的教学。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是大家所关心的,根据这点,教师在教小说、戏剧时,可以就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设置悬念。
于漪老师在教小说《孔乙己》时,设置了两个悬念导入了新课。她说:“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的。鲁迅在自己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也是《孔乙己》,这是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运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的?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就可以得到回答。”接着,她又提出第二个悬念,“人们看了悲剧后往往流出同情的泪水,或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5、激发情感导课。
教学有教育和教养的任务。教学目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高尚的情感。教学中,教师的感情起很大的作用,在文艺性的文章开讲时,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激起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对完成教育教养任务,关系很大。
激发学生感情,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用朗读课文的方式。朗读课文的方式适合于诗歌的教学。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有表情的朗读开讲,声情并茂的导课可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有助于对诗歌的学习、理解。
6、展现意境导入。
展现意境,也是导课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应的画面,让学生从观察画面入手,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意境中。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将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岑参与武判官依依惜别的画面出示给学生看,展现出一个冰天雪地、好友惜别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
三、导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大量的成功经验证明,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激起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作为一个教师,一踏进课堂就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对于语文课本中文艺性课文的讲解,教师要有激情,要进入“角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受到健康高尚情操的熏陶。
2、要设置好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教学,《学记》中有这样的解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可见,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课时,教师就要运用设喻、质疑、设置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诱导学生思考。
3、要联系学生的旧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
人的认识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感知新知识总是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感知新知识。因而导课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得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生活体验。
4、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时可以对学生展示学习前景,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导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导课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序幕。导课是为新授教学服务的,教师既要重视导课,又要重视新授知识的教学,既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课真正具有艺术性、效益性和创造性。
作者邮箱: tjzhlax@126.com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美育与语文教学艺术(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课随想(网友来稿)04-14
理想的语文课(网友来稿)04-14
《秋水》全程导学(网友来稿)04-14
谈语文教学中的引语穿插艺术(网友来稿)04-14
魏书生语文素质教学艺术(网友来稿)04-14
科学与艺术(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上语文课(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课走向何方(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