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左忠毅公逸事(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智能: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理解本文摄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用简练文字生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对具体词语的感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体会并学习左光斗中正不阿、体会并学习他中正不阿、敢于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弘扬正义、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二、课时要求: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1)“左忠毅公逸事”题解: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
“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2)、方苞与桐城学派简介: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
“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 。
“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 。“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语言风格追求“雅洁”。写作技巧上有可供借鉴之处,但内容一般是宣传封建礼教,鼓吹程朱理学 。
2、整体感知左忠毅公: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徽桐城人,他生于1575年,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颇为兴盛,名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
刚毅的性格。
3、诵读第一段:
(1)、文本字词分析:先君子(尊称死去的父亲),视学(担任学政,考察,视察),从数骑出(从:使……跟从,直译:率领,带着;骑:一人一马),微行(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国君或官员穿着平民的服装出行),为(介词,替,给),户(门),则(原来是),瞿然(吃惊的样子),面署第一(署:书写,写下名字),碌碌(平庸无能)。
注:分析到“视学京畿”时,扩展左光斗的为政,为人:左光斗三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于中书舍人的官职,不久就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他的漫漫仕途。 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左光斗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体恤下士,提拔贤才,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东林党简介:
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 以及东林党趣闻简介:现在在苏州的苏家弄这条街里,有一座小学校,叫“东林小学”。
这里原来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过去贴着一副
特别出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写的。
注:分析到“及试”时扩展“童生试”: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是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教师补充: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得第一,称会元;殿试得第一,称状元;三项第一即连中三元。
(2)、整体翻译参考:我已去世的父亲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有一天,风雪严寒,(他)带领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庙。廊庑之下有一个年轻人伏案而卧,(桌上有一篇)文章刚起好草稿。左公看完文章,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盖在年轻人身上,(并且)替他掩上了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年轻人是史可法。到考试的时候,小吏喊名字喊到史可法,左公吃惊地(向他)注视,(等他)呈上卷子,(左公)就当面定(他)为第一名。(还把他)召进家中,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平庸得很,将来能继承我的事业的,只有这个青年啊。”
(3)、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画左光斗的性格的。
分析: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所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诵读第二段:
(1)、文本字词分析:字音重点:炮烙、屦、镵、眦、俟、构陷、噤
且(将,将近),久之(之,音节助词),焉(语气助词,了;也可以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哪里),手(名词做动词,手拿),为(伪,假装成),微(悄悄的,暗暗的),席(意动用法,以地为席),目光如炬(形容发怒时的神色,愤怒地注视着),已(停止,完了--《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轻身),俟(等候),因(于是),趋(小步快走,古代“走”是现代的“跑”,古代的“行”是现代的“走”),语(告诉)。
(2)、整体翻译参考: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近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有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还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3)、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评点:“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摸地刑械作投击势”,评点: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
第二课时
5、诵读第三段:
(1)、文本字词分析: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的年号,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起源于汉代,汉武帝即位,开始用年号纪年,称建元元年),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以:凭借……的身份/官职),辄(总是,常常),幄幕(军用的帐幕),漏鼓移则番代(漏:沙漏,古代计时工具;鼓:敲鼓以提醒;漏鼓:古代代指时间;番代:轮流替换),以(用,拿……这件事,这些话劝说),少(稍稍,稍微)。
(2)、整体翻译参考:崇帧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可法这时任凤庐道,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当有了警报,(他)总是一连几月不安寝,叫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下,自己背靠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轮流替换。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一抖衣裳,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3)提问1: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答案: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提问2: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答案:左忠毅公逸事。
提问3: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
分析: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6、诵读第四段:
(1)、文本字词分析:躬造(亲自造访,亲自到),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解释为“在”),侯……起居(向……问安好)。
(2)、整体翻译参考:史可法带兵期间,来往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大母,到堂上拜见夫人。
(3)、既然是记左光斗的逸事,为什么还要记史可法的逸事?写史可法与写左光斗有什么关系?
分析:文中写史可法的逸事有三处。一是写左光斗被陷,史可法入监探视。左光斗蒙冤下狱后,史可法朝夕徘徊狱门外,以图一见。终因魏阉防范森严未能如愿。后闻左光斗旦夕将受极刑,又用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冒死前往狱中探视。这里看来是写史可法当时对左光斗情深,但实际上是写左光斗平素待史可法的义重。不是平时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倚重、扶持,又何来此时史可法的舍身探监,以报知遇之恩?二是写史可法的勤于军务。写他忠于职守,常存戒备之心;写他爱护部下,身先士卒;写他刻苦耐劳,寒夜防守,衣不解甲。史可法所以能如此这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可见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誓当成就一番功业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教诲,左光斗的言传和身教对史可法的影响之大。三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
综上所述,作者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而史可法的勤于职守,忠于朝廷,既证实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更显示了左光斗“惟念国事”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左光斗史可法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诵读第五段:
(1)、文本字词分析:宗老(家属中的前辈,德高望重的前辈),与……善(与……关系交好,友好)。
(2)、整体翻译参考:我的同族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
(3)、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8、巩固重点:
1)、一词多义:
草:文方起草 --敝衣草屦 (初稿,草稿--草,草鞋)
微:微行入古寺--微指左公处 (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班人的衣服)
更:使史更敝衣--使将士更休 (改变,更换--轮流)
第:即面署第一--必躬造左公第(表次序的词头--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语:述其事以语人--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告诉--言论,话)
2) . 本文行文严谨,请找出既能表现文章的题旨,又能表现文章内在联系前后相互呼应的一组句子( )
A.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B.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C.他日继吾志事--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8、文章特色掌握:
四、板书设计: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为国选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 继吾志事
史公探监,左公责以大义--刚毅之气沛乎于天地之间。 爱国精神
史公两则逸事--左光斗言传身教,史可法受之影响之深。 言传身教
2007.10.17
于新登中学
【左忠毅公逸事(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燕歌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拟行路难(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16
将进酒(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