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考前复习指导(高三必修)

时间:2024-10-04 08:04: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词鉴赏考前复习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李书山

诗词鉴赏考前复习指导(人教版高三必修)

诗词鉴赏:(第一部分:按三个考点列序,明确考点)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答题技巧)读懂诗词,理解内容 针对考点,具体作答                                        主要问题和答题要点        评卷例析

一. 形象、语言                                                                           (一)形象:包括人物和景物。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解题要点:抓住特征,提炼概括,结合作者生平、遭遇、写作背景(注释)。            答题格式: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两点:一是特征,一是思想感情)                                                                               1.人物: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念奴娇】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雪》渔翁的形象:清高孤傲(分析:抓住特征“孤”“独”,又不是一般的孤独,而是脱离平凡的孤独)。      《登高》杜甫自己的形象:漂泊多病孤独忧虑。《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的形象:少年得志建功立业。                        2景物:(客观形象+主观情感=意象、n×意象=意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剑客(一作述剑)】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分析:“剑”的特征是十年磨就刃如霜,“剑客”是问不平而欲为。“剑客”喻自己,“剑”喻才华。诗人将自己十年寒窗和出众的才华、宏大的理想融入“剑”与“剑客”的形象里,表达了急欲一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壮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1961.1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对比分析:同是“咏梅”,但不同的特征,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和感情。前是“寂寞愁苦冷傲”,后是“快乐自豪”。一是失落时写的,一是得意时作的。)                       (二)语言         基本分为两大类:委婉含蓄(婉转蕴藉)、直白质朴(通俗易懂)。 例:【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愁”是直白,说“天凉好个秋”是委婉。)具体语言运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或其他表达技巧)生动形象:“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文字用得少,但表达富有韵味)凝练简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讽刺批判)犀利老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幽默诙谐):“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运用对偶、叠词)有音乐感、节奏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格律诗,对偶压韵)对仗工整韵味十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修辞炼字等,怎么写)、效果(怎么样,也就是语言)。(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补充:“诗眼: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一般为“形容词、动词”。能够表现中心形象特征,或者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上面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语言含义:特殊含义和深层含义,如语境意义、意境意义。                              例:【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深层含义是: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是关禁不住的。)                      

二. 表达技巧          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一)表达方式(要求:略知):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记叙了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pola)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要求:熟悉明确)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效果)地以“螺”作比(方法),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内容、效果)。                                                  (另一种答法:把洞庭湖山水比做“银盘里一青螺”〈方法〉,生动形象〈效果〉地描绘出色调淡雅、浑然一体的山水特点〈内容〉。)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运用“借代”的修辞,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委婉而含蓄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突出了其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格律诗都有,05年也作为常识进行考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或:传神地写出了鹤和蝶对“梅”的喜爱。)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加强语气、感情,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运用排比,纯用名词组合,绘制成一幅荒凉孤寂的画面,构成流落天涯者的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简言之:引发思考,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般用于《诗经》《乐府》等古体诗,且常和比喻连用,称比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事典)和引用前人诗句(语典)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想象(由甲→乙,甲乙间存在类似的特点)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同诗不同角度的鉴赏,对比前面“比喻”的例子分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象征(对比上面,也是一种想像,但强调特定和容易……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4、衬托(或烘托)(正衬、反衬了解即可,不必识忆)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即直接衬托、间接衬托)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色声香味触法)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强调突出一种事物或事物的变化。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抑扬(抑:否定 / 扬:肯定)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8、照应(属于结构方法,可以忽略)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9、动静(动静融合,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0、正侧(正:直接描写 / 侧:间接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写周围环境的安静无声,间接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琵琶声传达感情的效果。    11、虚实: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b虚实相生:以虚写实或以实写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具体的一江东流春水,表达抽象的愁绪。                                                       12、直抒胸臆:a直接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b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借助身居高处的蝉,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

(四)、风格

总体:诗庄(严肃,多言志)-词媚(委婉,多言情)-曲谐(幽默,多讽刺)

主要两大流派:现实主义(《诗经》、白居易)-浪漫主义(多言神仙)(屈原、李白)

词的两大流派:豪放(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婉约(李煜、柳永、李清照)

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识记关键词,理解体会内容)

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如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曹操《观沧海》、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3、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4、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江南春绝句》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思想感情 (记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代不同,但人的基本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主要思想感情:思乡、思亲友、思爱人、思故国、思往事,建功立业、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高洁不屈、归隐田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以上内容可以联系自己进行联想来记忆:我们远离家乡去读书,就会思念亲人……我们经过学习提高了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就会想建功立业;可是人生路途是坎坷的,奋斗的历程是艰难的,周围小人作怪,我们会感叹,事业受挫我们会感叹;的确混不下去,我们自然就会有退隐的心思。)

受古代艺术理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限制,中国传统诗词,大多委婉含蓄。

受人生现实“痛苦多于欢乐”“不平则鸣”的影响,诗歌多“愁”少“乐”。

(备注:主要参考资料《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李连忠 / 《古诗鉴赏考点》作者不详,有增删  / 《常见古诗题材分类》有增加--《新华网:新闻晨报》朱雯佳、柳泉鸣 / 《与名师对话》。相关例子大多数为自行增添。)

 第二部分:

读懂诗词,理解内容

读懂诗词,是鉴赏作品的基础。读懂诗词,关键难点在于明确:古诗词为了符合格律要求,有很多的省略和倒装句式。比如:《南溪早春》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理解这首诗歌主要问题就在这两方面。“还家”句好理解,省略了“我”,后面的“卷帘”一联也好理解:卷起窗帘,亭馆外是懒洋洋的太阳,拄着拐杖行在溪边山上迎面吹着柔柔的风。省略了一些内容但好理解。最后一联就麻烦一点需要借助联想。“进入新年雨水充足,去年因为雨不及时所以没有丰收。”这就暗示了新的一年里,很有丰收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期盼。诗中的“长被”句,是倒装句,怎么倒回来?应该是“病翁长被春容恼”,解释开来该是生病的老人(自己)经常被春色惹恼(或让春色生气),理解开来就是春色迷人,可是作者却因病无法享受。此外,诗中的“春容”有点拗口,其实这是为了符合平仄,做的改变,本来就是“春色”。明确了古诗词这几个特点,通过一些诗词作品的理解练习就可以把握得到。

针对考点,具体作答

针对上面的考点分析,和三段式答题方法鉴赏,估计大概的答题点(两分至少一点)进行答题。--------------------------------------------------------------------------------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课堂内外高考金刊》2004年9月 重庆八中 章敏)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用了这种手法的效果。(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短褐hè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评卷例析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1)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2分)

(2)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6分)

评卷:

第一问  梅花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侧重外界环境的作用的:耐寒、凌寒、不畏严寒、不畏困难,1分

(2)侧重自身品质的:高洁、清高、脱俗,1分

(3)侧重“独”,如独自开放,给1分。但如果把“独”理解为“孤独”,不给分。

能回答出其中两个方面,给2分;只回答出其中一方面,给1分。

笼统回答“高尚”,给1分。    回答“香气”、“艳丽”,给0分。

第二问  按点给分,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具体情感。

(2)关键句是“凌寒独自开”、“云里溪桥独树春”;回答时不一定全抄诗句,点出该句关键词即可。

(3)写出一句诗句大意,给1分,写出两句给2分;

(4)写出王诗的情感,给1分;写出陈诗的情感,给1分。

(5)如笼统把两者一起答,只给一首的分。

【得分示例】

①特征是梅花在严寒独自开放、与众不同。王安石借梅花“凌寒独自开”的

坚韧,抒发自己对执行新政的坚定态度、不屈不挠、决不妥协的思想感情。陈焕借梅花“云溪独开”的特点,抒发自己不为红尘所动,不恋权位物欲的感情。(6分)

②都抓住梅花不怕严寒在寒冬高傲怒放的特征。王诗中“凌寒”“独”等都

充分表现了梅花的美。而陈诗中,也从“独树春”显示梅花的美态。两位诗人借梅花抒怀,既抒发对梅花的热爱,又抒发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清高的感情。(5分)

③特点是严寒中独自开花。王诗通过视觉、嗅觉的描写,写出梅花的香与美,

表达作者不为艰难困苦、仍坚持不懈的感情。陈诗则用留侯喻梅花,表达诗人向往张良有大丈夫的胸怀,摒弃人间富贵的情怀。(4分)

④抓住梅花“独”,与众不同的特征。王安石借梅花在寒冬独自开放并且发

出香味,抒发他与世无争、摒弃人间富贵的感情。而陈诗借梅花的美丽也抒发了向往汉张良,虽功高位重却不贪人间富贵,清高、脱俗的感情。(3分)

⑤特征是独开。两位诗人通过写梅花独开的特征,抒发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思

想。(2分)

⑥特征是梅花的傲骨。两位诗人分别从香味和外形描写高雅的梅花,表达两

位诗人对梅花的热爱。(1分)

⑦特征是梅花的香味。王诗写出梅花雪白无暇,若非有香味,真辨别不出是

雪是花,陈诗“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不但写出梅花的味,而且引用汉代张良为例,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还应注重事物的实质,并非表里如一。(0分)

   

【诗词鉴赏考前复习指导(高三必修)】相关文章: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精选6篇)04-25

唐宋诗词鉴赏09-16

高考考前作文指导07-10

正确使用虚语专题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12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高三)08-11

中考语文考前必备复习资料10-15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高考复习08-01

2010年高考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必修3)(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10-14

古诗词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09-18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网友来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