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19: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国论》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阳烨  2007、9、28

《六国论》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学案

一、 介绍作者:

苏洵,字       ,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带领儿子        、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         ”,均列入“              ”。著有          ,本文选自               。《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 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               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燕、赵、齐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三、 释题:

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这是一篇史论。叙述评价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四、 读课文,并给下列字注音:

赂(   )   邑(   )   厥(   )   暴(   )露   芥(   )   嬴(   )   洎(   )   

殆(   )   胜负之数(   )   下咽(   )   为(   )国者   洵(   )   诛(   )

五、 本文是史论(议论文),再读课文,找出论点及分论点;并分析本文结构:

1、 论点:

2、 分论点:

3、结构:可分为   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     段,围绕中心论点,论证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为      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                 ”。 

六、 学习第一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 不赂者以赂者丧

4.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七、 学习第二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5.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课时学案: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3.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5.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7.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附]:秦灭韩:前230年         灭魏:前225年     灭楚:前223年     

灭燕:前222年         灭赵:前222年     灭齐:前221年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二、 学习课文第四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9.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9.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 学习课文第五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20.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五、 总结本文:

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当时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去,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 

还记得吗? 

160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列强的大炮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知道吗?我们的民族饮下的是一杯杯落后的苦酒。 

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

第三课时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非兵不利,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秦以攻取之外

秦之所大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此言得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

李牧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且燕赵处革灭殆尽之际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可谓智力孤危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义不赂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李牧连却之

理固宜然

小则获邑,大者得城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义

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或、或曰:六国互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相、当与秦相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理、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当窗理云鬓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翻译下列句子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4、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七、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八、说出下列“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九、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ù)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翻译下列各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十、拓展迁移:

名二子说       苏  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赏析】 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论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因此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的确,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 

“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自然也属于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平和淡泊,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曾遭贬,但终能免祸,得以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简析了车各部位的作用,进而分析了苏轼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担心。 

【思考与探究】 用现代汉语,概括一下苏轼兄弟的性格。 

答:苏轼,锋芒毕露,不善于掩饰。苏辙,处事平稳,明哲保身

 

【《六国论》学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边城》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宇宙的未来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窦娥冤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

逍遥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陈情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谈中国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04-14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