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能力: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教师:准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
[教学方法]
预习: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朗读、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投影:
新快报讯 (记者 王华平 实习生 项仙娥) 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大学,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 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
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
生:当自己的理想暂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这又是为什么?
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现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以上这两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2:这与屈原的性格也有关系。楚国灭亡,屈原是不会改变其忠君爱国思想的,所以他也会选择死。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出示投影: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学生齐读赞颂屈原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回到历史长河中,来到汨罗江畔,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事件与屈原进行对比,就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热情,并能认识到两种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为体会屈原人格特点打下基础。)
二、 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 正确朗读文章,注意音准、断句、停顿。
2、 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疏通大意。
3、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
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2)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因此文章的朗读需要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才能更好得把握人物性格。)
三、 精读文章,把握形象
1、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请大家分别精读屈原和渔父的话,概括两人的性格。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 有人说这是一篇赞颂屈原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塑造渔父的形象呢?
明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解读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 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联系实际,借鉴上课前我们在两则新闻中提到的两个人、渔父、屈原、司马迁的做法,说说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遇到比较消极的观点时,应适当予以点拨纠正。)
(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五、 总结
出示投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齐读)
同学们,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后人景仰,然而,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直面人生吧,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只有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六、 作业
1、 背诵文章
2、 课本剧写作: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板书]:
屈 原 渔 父
高尚节操 对 比 与世推移
远大志向 随遇而安
不随波逐流 衬 托 不愠不怒
不同流合污 不强人所难
【《渔父》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7-10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25
《《灯下漫笔》》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08-20
陋室铭(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7
报任安书(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9-15
《虞美人》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08-13
;边城(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