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文学作品活起来(教师中心稿)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无论是人教社出版的修订本,还是人教社出版的试验本都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篇数,使整个高中语文课本的在篇目设置上以文学作品为主体,这是一种开放性,大胆的尝试,是适应“大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创新教育的需要。但同时,以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受到强有力的挑战。面对新的各种挑战,有的语文教师感到茫然,觉得无所适从,有的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以前的三步式教学方法即“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亦步亦趋朝前走,但其结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因为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社会效应,我们教师用“套”的方式去教学,用“套”的方式让学生学,其结果当然不令人满意。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应当如何去讲文学作品呢?
当然,一个语文教师不能象评论家,“某某研究专家”一样,对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深挖洞”,但我们必须抱着农民种田的心情,认真地耕种下去。我认为要讲好文学作品,就必须在“活”字上下功夫。具体地讲,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就必须在文学作品客体与主体上下“活”的功夫。从文学客体上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就要让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美复活起来。我们知道,文学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形象,典型来反映生活,从中也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文学具有认识作用和思想教育作用。而文学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是通过它的美感作用来实现的。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种愉悦和满足就是审美。这种审美,其先决条件是文学作品客体当中存在“美”,因而文学主体在欣赏它时,能够与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要挖掘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来,既容易,又困难。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开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当中都存在美的事物,如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等。也存在着丑的事物,如假、丑、恶等。这些美和丑的事物经过作家和艺术家的审美处理而融入文学作品中,并同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产生美感,并进一步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一个高尚,富有优雅情趣的读者,能从文学作品当中挖掘出美来,从而看到生活更美,对前途充满心,同时,他能从“丑”中挣脱出来,“化腐朽为神奇”。总之,他看到什么都觉得美,因为他有一颗圣洁的灵魂。反之,一个粗俗、低级趣味的人他往往从文学作品中欣赏的不是美,而是丑,他总看到生活的阴暗面,人生的消极面,因而他整天忧愁满面,或是愤世嫉俗,或是无所事事。鉴于读者存在两种不同的阅读心理,我们必须挖掘文学作品当中的“美”来,找出其“活”的因素,从而激发读者,陶冶其性情,铸造其灵魂。如,我们在读闻一多的《死水》时,就要运用自己的慧眼,剥掉套在死水外表的那些绚丽的“云霞”,美丽的“桃花”,亮丽的“罗绮”,认清其本质“丑恶”。坚定读者对“丑恶”的抛弃,对美的追求。这样,文学作品当中的那些闪光点“美”才能活起来。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客体的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要打破那些附在文学作品上本身并不存在而是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条条政治枷锁。不错,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阶级性,它要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阶级性呢?不是,有的教师在讲文学作品时,总是首先讲它的时代背景,然后讲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分析其阶级性。这种作法不一定正确,我们在读,讲文学作品时,如果千方百计寻找其服务的阶级对象,千方百计寻找其对立面,无导于将会扼杀文学作品本身。大家都知道〈〈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它之所以要这样认为,是让其读者套上阶级绳索,让以后的普天下的妇女都以后妃为榜样,恪守礼教和道德,做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其实,通读全诗我们很快就否定了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很显然,〈关雎〉描写的男女恋爱的,况且,〈诗经〉里的大多数诗是从发民间采集而来的,民间的诗少受“阶级”的影响,率直纯真,不是那些御用文人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七拼八凑开弄来的。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定位极高的〈红楼梦〉,说成是统治阶级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书。通观全书,发现里面当然讲了阶级压迫,社会没落,道德沦丧,但这些只能算作是宝黛爱情走向毁灭的一个大的历史参照背景。我始终认为〈红楼梦〉的主体思想不在这,而是爱情的毁灭,而这种毁灭本身就是一美,一种悲剧美,一种文学底蕴的表现,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些,如果我们教师在讲〈红楼梦〉时,有意识淡化宝黛之间的爱情,而是大讲特讲焦大是如何如何受贾家压迫,薛蟠是如何如何横行霸道,贾雨村是如何如何拍马钻营,四大家族是如何如何相互勾结,以致朝纲大乱。我看〈红楼梦〉又能赢得多少读者?又能赚得多少阶级的眼泪?文学不同于政治,要使其“活”必须使其真,抛开其本身并不存的阶级绳索,让亮丽的“文学性”复活起来。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作品客体的第三个方面讲,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学作品当中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使艺术虚构活起来。所谓生活真实,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指生活中的素材和原型。所谓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提炼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创造出来的确良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文学作品毕竞不同于历史,它可以虚构,可以根据生活的原型和作者的意图创作出不同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的形象来。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一个小女孩把一篇题目为〈我的姐姐〉的美文送到老师手中时,这个老师只看了一下题目,其它的看都没有看,就大声指责小女孩道:“你在撒谎,我平时一再强调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写真人真事,你家同我家隔壁,只有三口人,又从那儿冒出一个姐姐来呢?小女孩不知所措的望着他。听了这则小故事真叫人哭笑皆非,这个老师懂得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吗?懂得文学虚构吗?要说撒谎,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在撒谎,他少年时代根本没有一个叫闰土的朋友,更没看见祥林嫂,既然大文豪都在撒谎,我们又如何去苛求一个小女孩呢?当然这里指的是写作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一个学生懂得真实的虚构,那么,他笔下的形象一定会更鲜明,会更真实。因此,在读者看来,其形象便栩栩如生起来。一个读者如果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用艺术的真实去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那么,他的思维一定会更开阔起来,而不致于走进死胡同,这样,有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水平和创作水平。
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从文学主体上讲,主要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点,要教会学生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学主体与客体进行交流时,要使主体对客体体验理解越真切,越深刻,除了文学主体有一定的生活同感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质疑。一个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独立思考,自成一家之言,不人云亦云,我相信,他对文学作品的钻研就越深,从而能够挖掘出文学作品当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瑰宝”。如我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我首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同学们迅速动手翻书,查资料,根据课本前的预习提示很快回答,这篇散文的主旨讲的是作者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低沉苦闷心情。我马上提出我的不同看法,同学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笑了笑说:“《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一篇怀念情人之作,最后,我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对《西洲曲》的分析,对课文景色的分析,以及对课文开头各结尾的分析来证明我的这一观点,最后同学们大多数同意我这一“谬说”。我于是又对同学们讲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不要迷信结论,也不要迷信成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书中的味来,读出书中的魂来。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讲《岳阳楼记》时,当他讲到“薄幕冥冥,虎哮猿啼”时,马上叫学生起来翻译,学生根据《文言文评点译释》翻译道“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书中教参也是持这一译法),这位教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说:“那么一个有名的岳阳楼,迁客骚人又那么多,猿猴悲啼还好说点,那么怎么会有老虎长声吼叫呢?如果有,迁客骚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教师此言一出,满座哗然,教师看见学生有疑,马上循循善诱之,他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当时的情景将这句话这样翻译道:“洞庭湖波涛汹涌,像老虎在咆哮,岳阳楼上冷风习习,像猿猴在哀鸣。”教师这种翻译,同学们都满意的点了点头,学生满意,教师高兴,从教学上讲,主体和客体达成心灵的默契;从文学的角度讲,主体融情于客体,主客也达成感情上的一致,这样,整个非常难讲的《岳阳楼记》仅因为教师这一招--质疑,便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了。
第二点,要善于联想。新的教材,新的考试要求给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教学方式。以前,讲好一课书,能够应付考试就行了,现在就要求我们如何用这一课书,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同时也要求我们学生多联想。当然,联想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阿Q革命前的狂想,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的实际内容进行相关或相反的联想。联想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情体验和美的享受,从而有利于师生之间创造性的教与学。如我在讲《孔雀示南飞》时,当讲到刘兰芝“严妆”那一节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同时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前的那一段“光彩艳人”的形象讲给同学们听,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结果那一节课同学们思维格外活跃,大家都议论纷纷,两位伟大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很快就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栩栩如生起来。一个人的能力是无限的,特别是在创新教育叫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关心的问题,而要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扩大,从文学这一科来说,展开丰富的联想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要使文学作品活起来的方法很多,我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主体与文学客
体进行简单的分析来激活文学作品的。当然,不同欣赏者,不同的文学体裁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待,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让文学作品活起来(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
论机遇(教师中心稿)10-10
走进生活(教师中心稿)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