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字新解
在我们上学期间,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字新解,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敢字新解
孔若秋
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全句的译文是“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你们有好处,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样翻译,显然与上文语意缺少连贯,文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敢以烦执事”就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文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如果仔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整段文字,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翻译也还不够切合当时情境。
首先,因为上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意思是说,秦和晋两个大国包围之下,郑国是已经知道在劫难逃、必然灭亡的了。接着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里,一个“若”字,表明“亡郑而有益于君”只是一个假设,紧接说“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上下这么衔接通吗?显然仍旧不通。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当然愿意麻烦您这样辛辛苦苦地来跑一躺。
关于“敢”字的解释,《集韵》中说“相扶持也冒昧之辞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也(即因为不明事理而胆大妄为)”;《增韵》中说:“忍为也。”是“愿意做”的意思。“愿意”的意思在同时代的《国语》中也可以找到:“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舜)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试想,如果用“有勇气;有胆量;勇敢”这些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解释“其有敢不尽力者乎?”“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中的“敢”能解得合情合理吗?就是用《说文》中的“进取也”和《广韵》中的“勇也犯也”还是解不通;用《博雅》中的“衄也(即挫败)”来解释更是不通。禹过家门“不敢入”,绝不是没有胆量,没有勇气,是因为奉帝(舜)命承担着治理洪水灾害的重任,他有机会进家门,但不愿意“以卑触尊”,因为身不由己,不能进,因为“自明”也不愿进、不会进;这样看来,“敢”其实是一个能愿动词,有“能、愿意、会、”的意思。可是,现代汉语的各种辞书中却把这个重要的义项遗漏了,几乎都没有收录,造成了现在人们对“敢”字不全面正确的理解。
让我们再看一些《左传》中的句子:
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先父抛弃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会忘记。敢,会)
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敢,能够)
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敢,能够)
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敢,能够)
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敢,会)
--以上《隐公(元年~十一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弗敢,不会)
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敢,能)--以上《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敢,能)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敢,会)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敢,会)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敢,会)
--以上《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敢布腹心(敢,愿意)
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敢,会)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敢,能)
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敢,会)
--以上《宣公十二年》
《左传》中没有“会”字和“能”字,有180多个用“敢”的地方,许多处用“愿意”、“会”或“能”能够合情合理解释翻译句子。在《左传》中“敢”,有的是表达当事人自己愿意做,有的是表示会做,能做;“弗敢”,有的表达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身不由己而不愿意做,有的是表达当事人明白事理而不会做,不能做。在反问句中,则由于表反问,“敢”有“哪会、哪能、哪愿”的意思。当然,许多“敢”字也含有“有没有没胆量做”的成分。
再看历代的其他文章:
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
--《汉书。赵充国传》
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不敢,不会)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赵绰传》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敢,愿意)
--(《滕王阁序》)
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何敢言,哪能说)
--(《柳毅传》)
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
古诗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解释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辞:推辞。
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厌:通“餍”,满足。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