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05 20:42:5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

      (开滦二中语文组,河北唐山  063000)

《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语文辞书,但随着语言和社会的发展,它的一些不足也显露出来。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变化;有的词语的释义尚不够准确;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关键词:辞书;不足;与时俱进

语文规范化是一项关乎全社会的事业。在这个工作中,辞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指导着具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是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除了依法管理外,还要依靠两种力量:一个是教育系统,由老师言传身教;一个是靠充分体现国家规范标准的字典、词典。” 显然,辞书在语文规范化工作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迅猛发展,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词、新义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语言文字应用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辞书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辞书中,《现代汉语词典》(以下除引用外,一律简称《现汉》)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始编于1958年、1978年正式出版、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引导规范汉语作用的重要词典。它已经在民众和专业人员中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影响,对于它的历史作用,应当从辞书史的角度来认识。” 诚然,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过去和现在的语文规范化工作中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汉》的一些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我看来,它的不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的变化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而语言文字规范性文件的制订总是落后于语言的变化。对于语言中的还没有制订出相应规范标准的新现象,辞书应从语言事实出发,根据语言文字的社会性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

我下面以古老的成语“空穴来风”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现在一般认为“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时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的“来”作“招徕”、“招致”解,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后来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或某种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现汉》把“空穴来风”释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根据语源,这个解释是站得住脚的。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去深究语源,常常望文生义,而把它用作“消息和传说完全没有原因和根据”。即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之类的主流媒体也不例外。这里举几个来自《人民日报》的例子:

对非洲法郎区国家来说,非郎贬值并非就此结束,前景尚难预料。人们谈论的、非郎可能出现第二次贬值的传闻,也许不是空穴来风。(顾玉清《非洲法郎贬值透视》,《人民日报》1995.01.29第7版)

但许多政治家认为,普里马科夫政府保证了政治、经济形势稳定,这是一大贡献,认为“解散政府”的说法是无稽之谈。11日,一直不停地批评这种说法的总统办公厅负责人还说这是空穴来风。(刘刚《俄政坛暂趋平静》,《人民日报》1999.05.22第3版)

副团长何慧娴补充说,中国代表团根本就没有说姚明是反面典型,完全是空穴来风。(李增辉《李富荣辟谣》,《人民日报》2004.08.21第十版)

以上几个句子中的“空穴来风”,根据语境,可以肯定都用作了“消息和传说完全没有原因和根据”的意思。三个例句分别来自1995年、1999年、2004年的《人民日报》,时间跨度是十年,而且这种用法在《人民日报》上绝不是个别现象。我利用人民网的“分类检索”功能,检索了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共找到“空穴来风”的58条用例,其中只有一条用的是“有了孔洞才进风”的本义,其余全部用为“消息和传说没有原因和根据”。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的节目中出现的“空穴来风”用的几乎也都是这个意义。如果说这些情况都属于误用的话,那么社会中“空穴来风”的误用就更加广泛了。同时,这种大量误用的情况应当不是1995年才出现的。按照语言的约定俗成的原则,辞书应根据科学的词频统计和社会调查,因势利导,修订这一成语的释义。可是,从1978年正式出版开始,《现汉》历经几次修订、再版,“空穴来风”的释义始终没有改变过。

与《现汉》不同的是,针对“空穴来风”在使用中意义的变化,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辞书纷纷调整了对该成语的解释。2004年1月出版的、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把它的意义概括为“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指传言没有根据”,与《现汉》的解释正相反。商务印书馆的《新华成语词典》则解释为“比喻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得以乘隙而入。也比喻传言没有根据。”《现汉》无疑是语文辞书的权威,是语文规范化的重要依据,然而,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它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和现实生活脱节,因而也就对这一成语的使用失去了规范和引导作用。

2001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谈到“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时,提出:“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有三条: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其中,“通用性原则”是“整理异形词的首要原则”,“这是由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以上原则是为规范词形提出的,我认为它们也同样适用于规范词义。“空穴来风”在使用中意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语言“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辞书应当面对它,承认它,而不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二、有的词语的释义尚不够准确

《现汉》对有些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比如成语“曾经沧海”,《现汉》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诗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曾经沧海”即由“曾经沧海难为水”脱胎而来,因此,二者的意义有密切的关联。《离思》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韦丛的思念之情。《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即化用其意。 沧海水,天下水之大也;巫山云,天下云之美也。经历过沧海水、看过巫山云的人不再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美,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后来人们常用“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很难再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既可以比喻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很大的场面,于是人们也用它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在使用中,“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被人们压缩成“曾经沧海”,但“沧海”的比喻意义未变,既比喻真挚的爱情,也比喻较大的场面,因而,“曾经沧海”和“曾经沧海难为水”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既可以“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也可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不放在眼里”。

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曾经沧海”的两个意义出现的频率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有所不同,后者较多被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而前者更多是被用作“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在1995年1月1日至2005年1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所属的报纸 中,共找到46个“曾经沧海”的用例,其中29个意义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其他17个都用作“比喻曾经拥有过真挚的爱情”,如:

一直以为,现代人的爱情如同哪吒的莲花,或是一场小感冒,败了再开,去去就来。曾经沧海,历尽千帆之后,方喃喃自语:“我已经不会再爱了。”( 辛心《爱情是只什么鸟》,《江南时报》2003年8月5日)

人都相信自己的惟一性,相信不管他曾经沧海过多少次,你与他的恋爱,才是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恋爱。(《看不惯和看不起》,《京华时报》2003年1月15日第A21版) 

曾经沧海的女主角因为害怕心再受伤,毅然选择分手,她宁肯让一段梦幻情事永埋心底或是随风而逝,也不愿面对可能发生的爱情之死。(顾小白《永恒凄美的怅惘》,《京华时报》2002年3月9日第22版)

虽然“曾经沧海”被用于爱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以上用例也足以说明这种用法依然旺盛地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现汉》却无视这一语言事实,在释义中没有交代这一用法。因此说,《现汉》对它的解释是不够全面、准确的。

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辞书作为国家语文规范的倡导者,自然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范性文件。可是,《现汉》却没有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语文规范性文件,有悖于国家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对大众语文应用也是一种误导,不利于语文规范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5年,我国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对普通话中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的读音进行了规范。当时的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电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说:“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 《现汉》理所当然在执行者之列,可是其中有的字、词的读音与《审音表》规定的读音不一致。《审音表》的“说明” 部分的第二条说:“在字后注明‘统读’的,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审音表》规定“荫”统读yìn,可《现汉》直到2002年推出的增补版,依然保留了yīn和yìn两个读音。还有“凿”,《审音表》明确规定统读záo,《现汉》在“凿”字条下注音záo,又加括号说明“也有读zuò的”,这就意味着两种读法都可以,既违背了《审音表》 ,也严重误导了读者。

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下简称《整理表》)。在《整理表》的研制过程中,《现汉》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即便如此,《现汉》也不应高于国家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应认真执行这一文件。异形词整理表课题组负责人、语言学家李行健指出:“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领域最应该自觉加强规范意识,率先用好这个整理表。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总要有人率先垂范。”  《整理表》也说:“本规范适用于普通话书面语,包括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整理表》自2002年3月31日起试行,《现汉》随即在2002年5月推出了增补本,按照《整理表》对其中的异形词进行了修订。然而,事实上《现汉》对《整理表》的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必恭必敬”和“毕恭毕敬”是一组异形词,“毕恭毕敬”出现频率较高。从源头来看,“必恭必敬”出现较早,但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由“必定恭敬”演变为“十分恭敬”,理据也有了不同。《整理表》根据通用性原则,以“毕恭毕敬”为推荐词形。但《现汉》依旧把“必恭必敬”作为首选词形,而把“毕恭毕敬”作为非规范词形。

此外,《现汉》对有些问题的处理未免过于草率。比如,“纪”作“姓氏”讲时,应读jǐ,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不去深究它的正确读音,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把它读成jì。《现汉》为作“姓氏”讲的“纪”注音jǐ,在释义后又加括号说“近年也有读jì的”。我认为这样处理有太大的随意性。把作“姓氏”的讲的“纪”读为jì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辞书把错误原封不动地搬进去,让读者无所适从。即使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辞书也应当给出一个标准让读者去遵循,而不应照搬语文事实,让读者去做选择题。诚然,语言文字在发展变化中确实有大量的错误形式最终成了新的规范,但是,在新的语文规范出台之前,作为大众语文应用的引导者,辞书对这些错误形式应持谨慎态度,不能简单充当语文应用的照相机。否则,把大量的语文应用中的错误都录入辞书,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如何,《现汉》仍不失为一部非常优秀的语文辞书,它在语文规范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无可替代,在人民大众中也受到广泛欢迎。也正因为如此,“爱之切,责之苛”,指出它的不足,希望它能够与时俱进,为汉语规范化工作,为汉语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1月10日

【《现代汉语词典》应与时俱进(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作文批改应走下神坛(教师中心稿)07-18

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06-03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关注近区(教师中心稿)08-19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