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安塞腰鼓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西北人民伟大、雄浑、激昂、粗犷的性格。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朗读的训练
②文章语言美的体现:a、比喻、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b、丰富想象。
2.难点:a、文章主旨的把握
三、预习:字、词掌握:→(训练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能力)
骤雨:zhòu
晦暗:huì在文章中的意思为“迷惘、糊涂”。
冗杂:rǒng复杂
辐射:fú
恬静:tián安静
羁绊:jī bàn
烧灼:zhuó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闭塞:sè
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盛大。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事物好到了极点。
四、关于“安塞腰鼓”介绍: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欲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五、课本解读: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文章中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力与生命的象征。
文章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出激昂的生命那磅礴的力量。
文章采用了大量地排比,反复排比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增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在句式上采用了大量短句,使语言铿锵有力。《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六、教学步骤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再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找出文章中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赞美的语词,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的热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使人叹为观止。”表现作者对黄土高原人们性格的赞美)
②文章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它们的作用?
(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排比: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力量。“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交炽!……”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反复:加强文章的情感传达,增加文章音乐美。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增加文章形式的四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③文章通过哪几方面来刻画安塞腰鼓?
宏伟的场面(5-13)
雄伟的场面(14-17)
击鼓的后生(18-22)
奇丽的舞姿(23-27)
④“安塞腰鼓”的象征意义
(象征黄土高原人民的性格,象征民族精神)
2.学生再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分小组讨论,后归纳。
3.比赛片段朗读,看谁读得更有激情。
七、研究性学习:
1.主角的把握:四种理解→学生自主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①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②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物质、精神上受到太多压抑,“安塞腰鼓”正是这种渴望表现。
③歌颂阳刚之美。
④人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
2.如何理解西北地区的过去,如今与未来?
过去:有着辉煌的历史(教师讲述)
今天:落后,贫穷。
未来:→解放思想,建设西北→(学生讨论后回答)
八、知识迁移:
1.学习完此文以后,学生能联想到曾经经历过一场令你难忘的场面吗?譬如精彩足球赛,激越的舞蹈、激动人心的晚会,感人的救助场面,请你们模仿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采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刻画一下。(400-5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结构、思路
序曲(1-4) 尾声(29-31
(静) (静)
猛然爆发 烘托
展开(5-23) 高潮(24-28)
表现激昂的生命 深化了主题,强化感情,
和磅礴的力量 增加了力度
【安塞腰鼓(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案11-24
《安塞腰鼓》的教案05-15
安塞腰鼓教案09-20
《安塞腰鼓》教案08-25
安塞腰鼓教案04-1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6-05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4-02
七年级教案《安塞腰鼓》07-30
《安塞腰鼓》课文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