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
华中师范大学 杨再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仅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我们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划分为记忆水平的教学、思考水平的教学和创新水平的教学,这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次递进的教学水平。教学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这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头脑里没有表象和概念的积累,脑子空空,缺乏思维活动的基本材料,怎么可能达到思考水平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记忆水平上,那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容器和书本的奴隶。因此必须使教学达到思考的水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是否达到了教学的最高水平呢?不是的。“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见段继扬著《创造性教学通论》)因此,必须经由思考水平的教学达到创新水平的教学。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思田彰在《创造性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创造性教学的本质是要前进到教师预料不到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新观点、新思路,提出一些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乍听起来有违常规有悖常理甚至是荒诞无稽的问题。
进行创新型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当前在论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上,出现了一些片面的观点。在强调学生主体性时,常常忽视教师的作用,贬低教师正常的讲授和提问。其实,从哲学观点看,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主体相对客体而言,主体和主导不是对立的一组矛盾概念,而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程等等,无一不是在教师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并在其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活动升华为创新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及其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
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前者强调“灌输”,后者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
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出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出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会视为大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重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他们的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此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嘲讽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怯懦和动摇的阻挠。因此,还必须具有稳定性的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专家段继扬教授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质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著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的“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小学语文教师。
汉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学习汉语,热爱汉语,不仅是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民族感情,是一种爱国情绪。
汉语与其他语种,尤其是与印欧语种差异很大。汉语是具象的,许多字形,既有形象又有抽象,形声俱备,含义深邃,形体美观。所以有人说,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的文化性特别强,它特有的词组系统丰富而又精炼,含蓄而又隽永,尤其是四字成语,凝练精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抒情性也特别强,其中的意蕴和韵味都需要感悟和品味。
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们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汉字构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结合,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认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例如特级教师殷善玖在低年级教学“家”字时,一边板书“家”字,一边念顺口溜:“宝盖底下一家人,一家共有六口人,爷爷站排头,奶奶弯腰接在后,我和妹妹挨着站,爸爸妈妈站背后。”学生立即想象出一幅全家福照片,家里有哪些成员清清楚楚,“家”的意义,不言自明。老师边念边板书,把“家”的字形及其笔顺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要求读准字音,达到音、形、义结合,这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结合。学生学得有趣、有味、确有所得。
对阅读教学,需要重新认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阅读评价手册》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以获得适应阅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班级里的学生虽然年龄大致相同,但兴趣爱好不同,知识经验各异,他们在面对同一读物时,理解水平、理解方式、理解效果
都会不一样,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活动开拓了创造的空间。当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也未必可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在于以此为例子,让学生学到阅读本领,再去阅读更多感兴趣的读物,其目的绝不在于将课本读深读透。烟台龙口市的“双轨教学”教改实验每周设置“自由读写课”很值得推广。“自由读写”贵在“自由”,学生各有所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鱼得水,放开了手脚,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创造的天地,从而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将学生作文的“再现型”水平提高到“表现型”水平。“再现”如同静物写生,要求仿效、描摹,重在“写真”。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再现型”是远远不够的,应引导学生用语言“表现”自己认识的深浅,表现内心的喜怒哀乐,表现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表现”除了要求“真实”,还需要创造性地“提炼”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真实,展现一处形象之美、人性之美。最近,湖北江陵某中学生写了一篇《逮鼠记》,引发了一场争议。在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因大气候变了,议论比较客观公允,如王尚文教授所言:“这篇文章不但写出了人类杀死所谓恶兽害虫的无奈,更写出了人对一切生命的感动,这是人在体验生命过程中的悲悯情怀。”但是该文是否是“鼠道主义”呢?老鼠是否值得维护呢?小孩子这样观察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是不是好呢?等等,专家们似乎并没有下什么结论,而是如该刊记者所言:“此间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想,恰恰是该文给读者留下独立思考的余地,留下了这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袅袅余音”,才给作者、读者、教者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儿童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儿童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治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为创造。”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工具学科,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相关文章:
语文《新型玻璃》教学反思09-23
《新型玻璃》语文教学反思09-26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09-01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08-05
新型课桌小学作文06-05
新型玻璃教案01-23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15篇06-14
《新型玻璃》教案07-21
新型玻璃教案09-24
《新型玻璃》说课稿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