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情与理之珍珠三境--《泪珠与珍珠》解读(人教版高二)
《泪珠与珍珠》是琦君晚年的力作。正如文中三次提到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阅历七十多年人生风雨的女作家是用她清明的眼,温厚的心来书写本文的,她奉献给读者的,亦是一颗珍珠。
琦君的散文有独特的风格:一是天然清淡,二是情真理至,“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泪珠与珍珠》一文虽篇幅短小,却浓缩了这两大特点,琦君老人用她简约秀美的文字和细腻温婉的文笔为我们昭示了人生中情与理之珍珠三境。
琦君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对“珍珠”的理解:“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晶莹圆润的。”“珍珠”放大了说可指心灵,而“珍珠三境”亦可指人生三境。人生的历程正是这粒珍珠成长完善的过程,也正是个体心灵情与理丰富成熟的过程,而这其中,眼泪作为人生中悲欢的代言是境界提升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是从泪光中撷取着珍珠的华彩。
一、珍珠一境:少年不识愁滋味。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少年人爱读爱写泪与愁的诗,是以极热忱的心去爱文学诗句本身的美,还有,书本中的感触激发了少年的想像,少年因未解忧患而向往忧患,觉得人生路上未来的坎坷是种浪漫,我会经历些什么呢,诗书中所写苦啊痛啊,我何时也将遭遇。少年时流泪,许多时候是为诗句流泪,为他其实没法真正理解的东西流泪,这种青春的感伤,看似莫名,其实体现出对成熟的期待,这时的情感特征是单纯而隐约,在理性上停留于“不识愁滋味”“不解忧患”,对人生在认知上是浅薄的朦胧的。这是一粒剔透晶莹的珍珠,这是一颗单纯热烈的心灵。
琦君说,少年的我,爱“眼枯即见骨”,但我并不懂得。
二、珍珠二境:而今识尽愁滋味。
在这一部分中,琦君主要写了三种眼泪,涵盖了三种人生之痛。
其一,离乡之痛。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1949年到台湾,离乡之痛她是体会至深的,思乡的泪流得太多。“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魂牵梦绕了几十年,一旦得以骨肉团聚,怎不相拥而哭,老泪横流,又见“家园荒芜,庐墓难寻”,真是“还乡须断肠”。离乡泪,思乡泪,返乡泪,也许我们的感受不如琦君那么深切,但人生的离散聚合,谁能免除?
其二,亲情之痛。琦君写了儿子的淘气惹自己流泪,又说自己幼年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琦君视亲情为根本为生命,她深爱母亲,敬爱父亲,但父亲曾一度移情别恋,此事长时间内成为母亲和琦君的痛苦根源,想必为此亲情所伤,两个敏感的女子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亲情,这份最纯粹的血脉之情,也是最易伤人。我们也是在母亲的饱含怜爱的泪水中成长,而后,又用自己饱含怜爱的泪水来滋养儿女,这可贵的泪,得到时还不谙世事,付出时又无怨无悔,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其三,奋斗之痛。“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人生是漫长的艰苦的奋斗历程,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挫折和困难,
柔软的心必须去经受那些坚硬的沙子的磨砺,这叫作奋斗。奋斗之痛必泪水涟涟,但泪水并不代表软弱与屈从,泪水是来冲刷苦痛和修练内心。珍珠只有经历了百般苦痛后才能拥有璨灿光芒,心灵是在泪光中才能撷取到炫目的华彩。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
因为爱所以痛,因为痛所以坚毅,此刻才拥有了复杂而深切的情感,才对人生有了深入的认识,此刻的心灵才丰富而坚韧。
琦君说,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三、珍珠三境:慈悲与感恩。
在最后一部分中,琦君写了画上的一尊流泪的观音,“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这是慈悲。而佛的慈悲、耶稣的滴血让人感动流泪,这是感恩。
这时人的心灵到了第三种境界,可被称为至境――“佛境”。眼泪不为一已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这是基于对众生的热爱对自我的牺牲;而众生又因感恩而流泪,这是基于对牺牲的理解和感激。琦君写到这里一定是想到了母亲。“想起母亲一生饱经忧患,可是她总是默默地含着带泪的微笑。”“她外表看似柔弱,但无论怎样的流离颠沛,艰难拂逆,她都承担了。当人们享受着由于她的牺牲、忍让所赐予的安舒幸福时,她却悄然无语地离开了人间。”母亲对琦君的影响是深刻的,《母亲新婚时》、《母亲那个时代》、《母亲的偏方》、《母亲的手艺》、《母亲的教导》等,众多有关母亲的散文中读者可以发现她有勤劳、刻苦、节俭、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的爱不仅给了家人,也惠及旁人。琦君说“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笑容美得有如清晨带露的玫瑰”,而对母亲的感恩,与年岁与阅历而俱增。能到达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必是真善美的人,心中有珍珠的人,必是流过许多泪的人,也必是懂得流泪含义的人。
琦君说,杜老的“眼枯见骨”,老师评曰深刻沉痛,境界尤高,原是如佛之慈悲。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此句在文中出现三次,贯穿于珍珠三境之中。第一次是作为引子引出少年对文学句子的爱,觉得有无限启示,为后文启示的次次深入作下铺垫;第二次是讲到砂子进入眼中,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此时泪水不仅仅为亲情而流,它代表的是经历的种种人生苦痛和苦痛磨砺出的韧性与意志;第三次是出现在文末,说的是感恩的心最最纯洁真挚。“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为本文收尾,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泪水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情理和谐的珍珠。
【情与理之珍珠三境--《泪珠与珍珠》解读(高二)】相关文章:
《泪珠与珍珠》备课资料08-09
泪珠与珍珠(论坛原创) 教案教学设计10-02
高二语文《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07-04
《珍珠鸟》说课稿07-02
珍珠鸟教案09-11
珍珠鸟说课稿10-09
《珍珠泉》教案04-08
珍珠鸟说课稿09-09
《珍珠鸟》教案07-05
《珍珠鸟》说课稿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