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字之争(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20 09:35:59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字之争(教师中心稿)

--记教学〈〈桃花源记〉〉时的一次动态生成体验

为字之争(教师中心稿)

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邮编:321015   E-mail:JWLJP@163.COM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教学《桃花源记》朗读时学生关于“为”的读音之争的一次教学意外,体验到了一次无预设生成问题。从这种生成体验体会到了生成性教学给课堂气氛带来的活力,理解了新课程生成性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生成性问题的无预设性。

[关键词] 为字读音   生成问题

学生朗读《桃花源记》,对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为”字读“wéi”还是读“wèi”起了争议。

生甲:我认为应该读“wèi”因为这里“为”翻译成“给、替”。“为”字后面省了“之”,代“村中人”。句子可以翻译成:渔人一件件的给村中人详细说出自己听到的情况,村中人都感叹惊讶。

正当大家要一致通过时,生乙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读“wéi”。这里“为”字可以翻译成“被”,“为”字后面也是省了“之”,而这个“之”代的是渔人,此人应该解释成“村中人”。原因有二:第一、 “皆叹惋”前面是逗号, “皆叹惋”的主语是村人,如果“此人”不解释成“村中人”,那么“皆叹惋”前面应该用句号。第二、在古汉语字典中,“所”的注释有一种“为……所……”表示被动。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村中人一一被渔人详细说出的话都感到感叹惊讶。

此时我没有下结论,只是提出“此人”到底应该代什么?

生丙马上提出:“此人”是指渔人,因为文章后面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此中人”是指村中人。如果“此人”是指村中人,那么后面的“此中人”就可以省掉“中”字了,为什么要不一样呢?

这个理由生乙也同意了。我马上追问:“但是,前面乙同学的问题还没解决呀。”

全班学生满脸疑惑,不知所措。

我提示道:“大家拿出古汉语字典查查‘所’字的解释。”

经过查证,生丁说:这里“所”字用第二款解释更合理。“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这里“所”字后面 “闻” 是动词,“所”可以解释成“……的情况”。

我再追问:“‘皆叹惋’前面的逗号有如何处理呢?”

学生再次疑惑。由于涉及到句子的语法知识,学生还没学过。

于是,我总结道:“文言标点是后人点的可能会有错。如果要想详细了解,课后可以去查语法知识解决。这样看来,这里的‘为’还是应该读‘wèi’。”并且对今天的这种讨论做了表扬。本来打算五分钟解决的朗读训练,被意外延长了十几分钟。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设定要求学生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最高要求即是发现与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主观性、人文性,所以,语文答案也不应该要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多维理解,进行双向的对话,认同并赏识学生的理解和答案,同时学生也认同和赏识自己的老师,所以这样就不仅要把眼光局限于学生目前的学业成绩,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教育,是以人为本的。 

  我个人认为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方向、价值不同,有的生成性问题是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的。为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同时,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坚决拒绝“生成”而“生成”,不顾实际和价值的做法;否则就会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在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必须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另一方面,千万不能丢弃思想教育、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因素逐渐积累、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课堂上虽然并不要求同步,不要求整齐划一,但要求交互共鸣,触类连通,讲求各种观点之间的互补。在学生的质疑和辨析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课堂成为一个有序而充满着各种观点合流而碰撞的“意义交汇场”,让课堂成为新观点的产生过程,新见解的生长过程,成为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的见解的个性与发现的“大观园”。如果要使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出育人的本质,那么,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作科学,还要使它与哲学和艺术相结合。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着各自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教学耗时,适用范围有限,要求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确定有效假设、选择相关学习资源等,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

[参考文献]

1、缪爱明《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

2、杭州东方中学 王巍《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摭谈》;

3、商务印书馆1998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为字之争(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为学》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07-05

光远,我们为你喝彩(教师中心稿)08-29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兜风(教师中心稿)08-07

中心阅读原则含义例析(教师中心稿)07-29

画眉深浅(教师中心稿)07-18

尊重>热爱(教师中心稿)07-12

元代文学(教师中心稿)09-02

母亲给的爱(教师中心稿)06-23

读书与做人(教师中心稿)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