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话别(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52:4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中话别(网友来稿)

路来森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就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因此,古人把送别看作是一件悲壮的事情。送别亲友,不仅讲究场所,更讲究方式。这一点在古诗词中得以传达。

送别的场所,概而括之,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陆路,一是水路。

陆路送别主要在“亭”和“馆驿”。《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早在秦汉时代,便开始置“亭”,又名“官亭”,原是设在大道边,供旅客停息休憩的,唐宋以下兼为饯别送行之地。“亭”与“亭”之间的距离不一,一般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白孔六帖-馆驿》:“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所以在古诗词中,经常有“长亭”“短亭”的意象。如李白的《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是描绘了“长亭宴饮送别”的依依不舍情景。《西厢记》中更是有一折《长亭送别》,专以演绎离别之情。“馆驿”,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设置。“馆”是指“侯馆”,原指我国设置的候望之馆,唐宋时即指旅馆;“驿”,是指驿站,它是古代公家传递公文或往来人员途中休息的地方。如唐代,一般是每三十里置驿,“驿”又分为陆驿和水驿。如此,“馆”“驿”也就常作为送别之所,也成为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扬帆借天风,水驿若不缓。”

水路送别,在古诗词中出现的最多的意象是“南浦”(《说文》:“浦,水滨也。”)。“南浦”最初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该地南侧的水浦,二是泛指河流分口处或渡口。自江淹在《别赋》中有:“送君南浦,伤之如何。”的名句后,“南浦”就渐成为“水路登舟送别之地”的泛称,特别是在唐宋诗词中,“南”字并不实指方位,“南浦”只是借指送别分手的地方。诗人在其诗词中,借助“南浦”这一意象将离愁别绪的情怀倾注其中,令人读之,生黯然神伤之情思。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思洛阳时。”白居易写有一首《南浦别》诗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直接以“南浦”为题,诉“离别断肠”之愁。由于“南浦”积淀的特殊含义,“南浦”在唐代成了曲调名,到了宋代,词人又借旧曲另制新词,“南浦”成了词牌名,并且 受“南浦”这一意象中所包含的离别情绪的影响,凡是填“南浦”词牌的词,在内容上大多与羁旅愁怀、惜别伤离等相关。

古人送别的方式也情趣盎然,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

“折柳送别”。这一送别方式,始于汉,在唐代最为盛行。《三辅黄图》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都也在长安,所以这一折柳赠别的习俗得以延续。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词句描绘的就是,秦娥在月下回忆和爱人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的情景。早在汉乐府横吹曲辞中就有“杨柳枝”(或“折杨柳”)的曲子,曲中内蕴伤别怀人之情,唐人将其翻为新声,成为“杨柳枝”词(或《杨柳曲》)将“折柳赠别”之意蕴于其中。如白居易有《杨柳枝》:“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这就丰富了“杨柳”这一诗歌意象的内涵,使“折柳”、“杨柳枝”等也都成为诗歌意象,它们都摇着这“悠悠柳枝”,寄托进人们的离别相思之情,于是“笛中闻折柳”也让人“一怀愁绪了”。

“饮酒作别”。这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送别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长亭”、“短亭”、“南浦”等送别地点,同时也是古人饯行宴饮之处。因此,一个有一定的古典诗歌修养的人,一旦看到“长亭”、“短亭”等意象,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设宴饯别的情景。这样的诗歌举不胜举,最出名的当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说此诗入乐以后,成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歌辞,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引吭高歌”以送别。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行歌”的习俗,即一边走一边唱歌。《论语-微子》就记载了楚国隐士接舆“歌而过孔子的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来,引吭高歌也成为一种送别的方式。荆轲要前去刺杀秦王,众人送至“易水之上”,于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唱出了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壮歌,向世人宣示出一种壮怀激烈,一种慷慨悲凉,一种义无反顾。李白登上船要走了,岸上传来汪伦送别的“踏歌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我想,这时的李白,定然感动的热泪盈眶,于是感情喷涌而出,“桃花流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怎样的一种雅人深致,古人从风雅中传出一种挚情。其实,高歌送别,更多的是表现在宴饮的酒席上,将“饮酒”和“高歌”两种送别方式合在了一起,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的就是一种既饮酒又歌舞的送别场面。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

【诗中话别(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古诗中的春风(网友来稿)04-14

谈谈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网友来稿)04-14

散落在唐诗中的草(网友来稿)04-14

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网友来稿)04-14

到唐诗中去听鸟叫(网友来稿)04-14

唐诗中的袖珍小说二例(网友来稿)04-14

崔颢早期闺情诗中的妇女形象(网友来稿)04-14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杏花(六)(网友来稿)04-14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梨花(七)(网友来稿)04-14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梅花(二)(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