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06年语文版新课程教材教法之专家解读(吴欣歆老师发言稿)(语文版)
新课标的“新”其实并不新,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是隔半个世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登上历史舞台,现在重新被提出来,这不是历史的重复,也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回归,而是对语文教学本质认识的回归。
我们现在语文教育之所以摇摆不定,是因为我们对教育规律把握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新课标已经走过了4年历程。回头来看,我们仅仅有理念是不够的。我们的阵地是课堂,我们的新课程的改革不落实在课堂上就难以成功。蓝图变成真实的效果,要靠老师们的努力。编写者在创新,但是教师的教学是同样的更艰难更伟大的创新。我们把工夫下在由理念到课堂的上来。
一、语文版本教材的特点。
1、以文体组元,但不过分强调文体知识。
语文版教材是按照老教材思路来组元的,因为文体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有利于落实最基本的东西,更方便于教学。做学问要从脚跟做到头顶。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主题是多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某个时间段里基本掌握各个文体的写作和阅读技巧,在这里我们不集中讲文体知识。原来有记叙文的六要素,现在我们不集中讲,是在随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去学习,我们用到什么就讲什么。现在也有中考专家提出来,在试卷中认为不要出现名词术语。语文版本的教材在每个文体里面都有相应的文体知识,我们邀请的北大的老专家给我们写的。
2、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互相利用共同提高。
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综合性地利用教材。在这个问题的研讨过程中,我们逐渐提出了生态课的观点,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需要,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成为可以联系和繁衍的“活”的体系,使学生在知识的网络中阅读与写作融合,理解与表达融合,构建起生生不息的生态体系。我们学生的学习应该像热带雨林那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下围棋而不是做广播操,要照顾到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现在整本书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比如说七年级上册,五个单元有一个集中的指向,那就是对人、事、景的描摹和叙述。第一个单元再现的是记事,第二单元是写人,第三单元是写景的,第五单元是小说,了解其中动人的景象。突出叙述、描写和说明三个表达方式。在第一单元四篇文章里,《忆读书》围绕九字真言,抒发真情实感;《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详略得当;《山中避雨》叙事后点题;《风筝》展现情感变化的历程;口语交际是自我介绍;写作是记一件事,突出了“再现力”和“表现力”,做好教学要点的分布,就构建起一个生态体系。
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要用加法不要用减法,加法容易消化不良。一个单元是一个生态,学习这个单元了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了。减法做出来后,就要点突出,眉目清晰。作文是记一件事,这个非常好。记什么事,从什么角度记事,还是再现力的表现,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写。这样就不是一个个点,学习结束这个点就连起来了。假如哪个生态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学生可以去别的文章里去寻找。我们可以很简洁地教给学生,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写作与阅读要融合理解与表达要融合。
我在这里说读写融合是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和阅读经验,他在学习完成后能主动去他阅读过的文章中寻找和寻求帮助,他去用它才能更好地内化和外化。
3、以课程目标为依托,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把读写结合螺旋上升作为目标,我们的写作训练每次考虑到写作的全过程,观察表达思考,确立中心组织素材提升语言,这个作文模式是割裂成小环节训练的,我们是做全过程推进的,有意识地在后一段教学中重复前面的主题。如写作环节的“记一件事”到“童年取事”,难度在不断增加。
4、选文富有时代气息。
我们的选文力求是要让阅读易于接受,乐于阅读,写作易于动手,乐于表达。所以我们选择的课文大都很新,76%的都是新的,不存在课文很老,讲得都不想讲了的问题。
二、教材的体例介绍
这个教材合计有42个单元,在操作实施层面我来谈一些自己体会。我本人才疏学浅,但我的老师都是北大的,在那里得到的风格是,如果课讲的不好,随时可以下去。和大家相比,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我参与了更多的活动,享受了更多的资源。大家可以随时给我提意见,写纸条给我,我好作出调整。
1、单元说明
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教学内容,提示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迁移。单元说明因为内容比较少,容易被老师忽视。其实在进行编写的时候,这个环节是最艰难的。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还在传递因何写作的信息,教材说;写作不过是我手写我口,如同定格的过程创作的心理过程,这个事情触动了你让你情不自禁要拿笔去记下来。
这个单元我们可以拿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去教学文章。我们要告诉学生,我们在阅读别人的文章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变得丰厚,我们是在和大师交流,我们的人生的厚度在交流中就在增加。
下一段也是根据学生来写的,学习内容就是教学内容,阅读的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个单元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谈自己的感受。品位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充溢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2、阅读
阅读由四个部分组成
A、课文,课文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的对话,读书的过程就是传承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这个教材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三个内容,每册有30篇课文,精读和粗读各一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独立理解。
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提升,从不懂到懂很容易,但是到感受体验由浅到深就很艰难。怎么走?课本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教材文质兼美,学生就容易进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于无疑问的时候去产生疑问。
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新课标出来了,好多老师以课堂教学活动代替读书了,课堂闹起来了。课堂活动并不能代表有多少学生在思考,老师组织的活动真新鲜真生动,学生表现真活泼,学生开始没有心境去读书了。“动于内而行于外”学生的活动应该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发学生的活跃的思维活动。于是,活动削弱了,好多老师就直接冲某个段落而去让学生品味语言,而且是漫天撒网去品位。学生的鉴赏和品味,在没有整体把握的时候,那是空泛的,是没有导向,学生也就没有办法去领会语言的精美,也就无法把握语言的规律。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不可缺失的教学设计,我们给学生的包括老师自己阅读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帮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2)、”非零起点”的教学。
让学生和文章做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老师和学生要共同走进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要深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读书。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学生里传递的信息。“零起点”的教学是受美国心理学家洛克“白板说”的影响,他认为学生走进课堂之前是一张白板。比如字词处理,有的老师为了快,用一张幻灯片去完成,其实学生是知会的,学生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一古脑全给学生是不科学的。老师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不能完成的问题,这才体现出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作用。因此,“非零起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
(3)、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语文操作和实践中学生把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能力。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组织活动,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学习的思维过程。于映潮老师曾经做过一节《读报用报》的观摩课,这节课分为四个版块:“说一说”让学生换一种语言说出读报时的感受的体验,是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读一读”看看报纸哪些是看点,你为什么觉得是看点;“做一做”完成报纸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品一品”重点品味学生比较集中的看点。于老师虽然没有讲读报用报要注意的条条款款,但学生“会”读报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读报用报的方法。
(4)、朗读教学
现在课堂的读书声没有了,这很可怕,很多老师开始偷懒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放一些朗诵录音,其实要在读的过程中在感受中要学生体会什么,要有明确的导向,这个情感环境非常重要的。名家朗读是学生达到不了的境界,而老师的朗诵是比学生稍微好点的了。什么更重要,情感场和情感氛围处理好更重要,老师处理好重音和停顿即可。老师读出来就是老师的二度创作,这样读非常好,可以用一些拖音重音,让学生读也不是傻读,不是随便读5遍即可,每次读要有每次的体会。老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范读体会到字后面的字,文后面的内容。
(5)、教学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切入口就是火山口,可以从这里喷发出很多东西来,拿到以后文章的情感语言主题都从这里喷发出来,或者说挖掘下去就有水了。这样下去,就有力保证了阅读的教学效果。也许它是文章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深入探究下去就有内涵,这非常重要。
有篇课文反映的是:学生李京京学习不好,平时学习不好,老师不想让他朗读,李京京自己却非常想朗读,最后读得很好,老师也被感动了。李京京因为和文章的主人有着相同的情感体验,所以就能读得很好。抓住这个切入口就很好地理出来文章的脉络。讲孔乙己的排,摸,就是因为他有窘态,抓住这点人物就立起来了。阅读教学有一根线或者一个魂能支撑起你的这个教学过程就可以了。
教学着力点是由课情和学情所决定的,也就是文章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该着力的地方一定要有爆发力,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去总结和把握。我现在觉得好多课上着上着就跟着学生跑了。一个单元的着力点也可以放在某个具体的地方,切入下去以后那个能让学生能有收获的地方要发力。
(6)、探究和接受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自主强调学生学习投入的精神状态,但不是放羊和散漫。新课程强调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持者,而帮助是第一位的,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提问要有级差地问下来,层层深入问下去。老师对学生要起到提示作用、帮助作用和示范作用,也就是帮助学生。
合作不是形式,而是学生有了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帮助而别人也可以给予帮助的。语文学习中最本质的东西是重过程,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用语文的方式去发现和解决这才是根。换句话说,我们读书的过程并不是字本身,我们要读到的是字后面的字、文后面的文,表层的文字后面还有深层的情感,发现的过程和解决的过程必须是语文的方式。探究和接受是相对的不是相对立的,探究要以接受为基础,没有接受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探究。
讲鲁迅的风筝,如果学生不了解鲁迅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探究是要有深度的,是要有含量的,要有广度和力度。学生是在接受的基础上去探究,这个探究是老师引导下的。
B课下注释:这部分解决生字生词,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在注释里给的是字的使用意义也就是语境意义,字典给的是概括意义。
旦 早 晨 杳 暮 杲 景
这几个字都与日有关,最初出现的都是相形字,大家可以从上下文当中去揣摩。我们强调语境意义,在语境中解释。
C课后思考和练习:课后思考和练习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载体,一般设计两到四道题目。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不会去总结规律。对于老师来说,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规律。
品位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渗透语法和修辞知识。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语文当中的教学难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而不必进行系统的教学,见到了就要讲而不是不讲,渗透到相当的程度后让学生自己去挖掘。
对于教学而言,有一个呈现时机的问题,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呈现出来,不能等到课下再说。这个对于老师而言要求很高,要求老师对于教材有很高的把握,知道自己在什么点上。
第三类是拓展题目,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第四是开放题目,没有明确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我想开放题目不是天马行空,根在文本,要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开放。语文教学是没有终点的教学,我们的开放要以文本为基础,结束和出发都在这里,不能抛开文本。讲我的母亲不能变成自己的妈妈,这样说下去,开起来热闹,实际收获甚微。
D词语积累:现在老师都害怕让学生抄词语,怕让学生记东西。有老师还说要让语文学习轻松起来,但这是不可能的。在词语积累这个方面要以记忆为基础,而语文的记忆需要零打碎敲。我每天都有个5分钟的课堂测试,测试什么不说与上节课有关。我们可以按照遗忘的规律去测试,当重复到第8遍的时候就记得很牢固了,滚动式向前发展,上后面的去掉最前面的课程知识,依次类推。
3、口语交际
我想提的是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和口头作文和表达混淆了,而交际注重生活,在交际中学会表达,更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散的口语交际可以在课后进行,符合学生的成长和心理需要,深受欢迎。
4、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册书安排三次,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有体验和探究式两种,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综合性学习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很大,很多工作在课下进行。搜索资料筛选资料写作论文都需要很多时间,教材给了三到四次,我觉得做两次就很难得了。综合性学习带给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我们要在组织安排上下力量,要让学生广泛和充实的交流,要学生坚持原则,不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让他们自己有观点。另外分组一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去形成,同时老师也要搭配好,由老师来明确任务。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去捍卫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放弃。另外,不要和考试冲突。
综合性学习和语文活动课的关系,当时的口号是在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可综合性学习要比活动课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都要大,甚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当中去
最后综合性学习要站稳语文教学的阵地。综合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第一是学习能力的综合,第二是语文和其它学科的综合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去探究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在学习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和纬度上去把握,而不是其它的学科。
语文现在已经很可怜了,多媒体音频视频已经挤压得语言文字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们要坚持。这个教材还有写字教学,有把字写好写快写美三个境界。很多学生写字本上的字很漂亮,可作文本上的却和平时一样,我们要让学生把写字也应用到日常学习中去。
【语文版新课程教材教法之专家解读(吴欣歆老师发言稿)(语文版)】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版的中考复习资料02-20
初二语文版教学总结最新05-08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08-0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07-01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教案10-26
《东山岛梦蝶》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一)10-02
《白杨礼赞》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09-19
语文版必修三《鹊桥仙》优秀教案8篇10-29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