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06:18: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

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2、导语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四、探究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 

四个片段:1、元宵夜的“巡阅” 2、涌流的泪珠 

3、丰富的内心世界 4、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小结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一段文字 

二、继续学习课文 

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3、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 

三、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四、探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学生讨论、明确: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u4)似 掺(chan1) 脊(ji1)背 枉(wang3)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二、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四、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五、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七、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八、布置作业 

1.研讨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作业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再塑生命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 nian3) 繁衍(yan3) 迁徙(xi3)觅食(mi) 惭愧(kui4) 譬如(pi4)栖息(qi1) 小憩(qi4) 遨游(ao2)花团锦簇(cu4) 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背景: 

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我的母亲》(胡适)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位桥二中是一处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经常劳作在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是寄宿生,每周回家一两次,很少有机会与父母倾心交流,难免产生隔膜,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感情的契机。 

二、活动目的: 

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做的件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深情。通过本次活动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爱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活动组织与计划: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八人一组,活动过程中组长适当分工,组员各负其责,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本活动拟用三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唱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妈妈的吻》《懂你》等。 

2.利用图书馆、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电影、广告等。 

第二阶段: 

1.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和追求。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2.给母亲唱一首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针对以上内容,写一则日记,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第三阶段: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四、活动成果展示交流设计:(邀请部分家长参加) 

(一)导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近一段时间我们也了解了妈妈,今天我们就把感受到的爱说出来,把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齐唱歌曲《妈妈的吻》。 

(二)小组成果展示: 

1、感受母爱:各小组选择一项最有价值的材料参加集体交流。朗诵诗文;展示相片、图画;播放音像资料。 

2、走近母亲: 

(1)家长代表谈母亲的心声。 

(2)你的母亲是怎样的?围绕“我的母亲”这一话题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演讲或讲故事。 

3、回报母亲: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写出自己最想表达的心声。 

(三)课下继续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活动。在歌曲《懂你》中结束本课。 

五、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 

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 

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八年下学期第一课《藤野先生》(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09-07

藤野先生 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必修)07-15

藤野先生教案11-28

《藤野先生》教案07-08

《藤野先生》教案06-21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09-20

《藤野先生》优秀教案11-23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08-10

课文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17篇07-09

《藤野先生》说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