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试说《胡同文化》的教学(人教版高一必修)
玉溪师院附中 普双华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教课书(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
《胡同文化》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为其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轶闻掌故,内涵丰富;结构独特,耳目一新;语言雅俗共赏,读之不累;细细品味,不仅饱含浓郁的文化内涵,而且富有哲理。
首先,此文结构清晰,要点明确,是引导学生训练提取精要,概括要点的好例子。文章按“胡同的建筑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组织材料,线索清晰。而且文段中中心句、关键词明显。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点明了胡同是方正的,人们的方位意识也是方正,规纪的。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说明胡同的取名俗,生活化,也说明这里的人们生活实在。
第三段的关键词是“宽窄、很小、多少”。写的是胡同的宽窄与数量。胡同的宽窄说明了住在这里的人阶层有别。胡同的数量多说明反映的是广大市民的生活,而不是极少数达官贵人的思想。
第四段的中心句是“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说明这里的居住环境是方便、安静的。
第五段的中心句是“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胡同与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方方正正的胡同两边串着的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盒子式的四合院。进一步写出这里生活规矩与安静,并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的思考。
第六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胡同文化内涵的中心句。这一段的关键句是“住在胡同的居民大都安上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写出人们对老屋的情感,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
第七段的中心句是“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讲究处街坊”胡同人的自我封闭,但又重礼,待人不即不离。
第八段的关键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四者中,食是最重要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首要因素。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表明他对生活的态度。汪先生正选中此点。北京人“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北京人对“食”的态度最能证明他们易于满足。而大白菜文化的内涵又写出了北京居民惟我独尊与保守。可见作者选材很典型。
第九段的关键句是“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写出了北京人在政治上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在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对现时生活的满足。
第十至十二段对“胡同文化”封闭性质作更深刻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来得愈来愈不容易,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以次来暴露正是“忍”支撑着胡同文化。
十三到十五段,写了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正走向消亡。可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及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作者(老北京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也看到它的发展,告别是时代的要求。从中看出作者的理解与洒脱。
所以,此篇文章是学生训练“提取精要,概括要点”能力的好例子。
其次,此文是汪曾祺散文创作主张的体现,汪曾祺认为散文应给读者以“滋润”,“如水滋润和渗透”,给人以美的享受;向读者提供“文化休息”,也就是散文要“带着文化气息的”、“健康的”、“悠闲的”(见《汪曾祺小品》自序)。作者在此文中凭借北京独特的建筑--胡同、四合院把北京市民的平静安祥、宽和礼让、恬淡闲散、知足长乐、诙谐幽默,以及处在帝辇之下,皇都之中人们看锝最多便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看得最透便是仕道的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口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不得不使北京人世故了,这种世故是它们历经沧桑的结果,这种久经历史沧桑使他们身居台风眼处而能保有几分超然,使他们在静观中养成了多看两步棋的世故与通达,也使他们学会了忍耐。专制体制毕竟太强大,这种体制下的小市民也毕竟太微不足道。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便当。他们不得不学会忍耐。忍耐,正是老北京式的世故的要害和精义,“穷忍着,富忍着,睡不着,眯着。”之所以穷要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安然处之,日子也才可以一天一天过。之所以富要忍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守住那份富。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则是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忍”、“耐”“眯”,他们在天子脚下才能维持自尊。文中饱含了胡同人深厚的文化气息,衣食住行,风俗,道德习惯,读之犹如听一个老北京叨嗑,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赞扬与喜爱,伤感与无奈,理解与超脱的复杂情感。“再见吧,胡同!”“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新的希望在生长。”《日子就这么过来了》。所以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是对学生进行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的好范例。
第三,这篇文章语言雅俗相间,情感表达含蓄也是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积累语言的好范例。学生在第一单元已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如第8段,第12段,可深入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也可以学习借鉴作者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养成平时多留心观察,积累生活语言,运用到作文中,使作文语言活起来。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语文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操,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高一年级现代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这个单元训练重点是了解序言的不同写法,并领悟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所阐述的道理。这实质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把握作品写作意图。这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考中的一个能力考查点。它需要具备相当的分析综合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归纳、抽象能力,它涉及到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到局部。概括的是内容,需要理解的延及语言、结构等方面,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项能力学生在小学、初中已不同程度的训练过,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步骤方法,而且前边又训练过抓住诗歌意象,揣摩语言,分析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批文以入情”,分析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理清思路,把握演讲者观点,体会情感。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又学了课文《<呐喊>自序》了解了序言知识。加之这篇文章中心句、关键词较明显,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概括要点,把握内容。但文章写作意图,作者情感较含蓄一些,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
根据以上大纲,单元教学重点及教材分析,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制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力求全面、具体,突出实效性,成为师生学习、探究的导向。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胡同、文化的相关知识。 (认识)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知识。 (认识)
3、 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 (掌握、运用)
能力目标:
1、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独立)
2、 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模仿、独立)<叵怠#模仿、独立?br>
情感目标:
1、 感悟本文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学生受到醇和的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
文化品味。(反应)
重点是理解运用知识的关键,也是探索实践操作训练,形成能力的依据。
本课时重点是1、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并尝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使学生受到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对北京胡同、北京人接触不多),所以深入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便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材处理:
同学们到过北京的很少。即便到过,可能也未必到过胡同。学生对胡同,
特别对胡同文化内涵及作者对这种文化的情感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课前让学生观看《北京名胜博览》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北京的雄伟、壮观、威严、大气。对北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阅读冯骥才的《文化眼光》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关注文化现象。并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
<二>说教法和学法
汪老先生的散文力求给人以“滋润”,给人以“休息”,文中透露的是醇和的文风,纯美的人情与风俗,语文课旨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所以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朗读体味法。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听、看,直观了解胡同的建筑特点,从而去体味胡同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去体味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根据教材特点,提供了探究的凭借,又加之“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渴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①这对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引导学生探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思维,积累写作材料,做到读写结合,达到举一反三,“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授人以渔”的目的。运用教法的同时,学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小组讨论分析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思维,畅所欲言。朗读感悟法,采用默读、听读、自己朗读、鉴赏读,集体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本,体会作者情感,突破重难点
<三>说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拨重难点,培养能力。所以教学中我采用读、议、悟、析、记、迁教学模式。
课前布置预习,观看《北京名胜博览》VCD,了解北京名胜古迹; 阅读冯骥才的《文化眼光》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关注文化现象。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为学习课文,深入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内涵提供感性材料。
1.导入,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找身边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达到课始情趣即生。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文化熏陶已见端倪。为后文学习了解作者的情感作铺垫。
2.作者简介。
3、整体感知:划出胡同特点,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词语和语句。
1、看听歌曲《北京的胡同》。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胡同特点,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内涵。
3、点拨概括要点的步骤方法。
①把握关键的词语
②把握关键的句子(过渡句、主旨句、总括句、含蓄句┅┅)。
③品味含蓄的语句
这一环节采用直观教学法,提供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并整体感知点拨概括要点的步骤方法。抓住中心句、关键词理解北京胡同特点,胡同文化的本质,胡同文化的内涵。并尝试概括,形成能力。也为下文具体分析作铺垫。
4、具体分析胡同特点,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内涵
(1)、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关键词概括胡同的特点。
(2)、概括胡同文化内涵特点,并深入理解胡同文化内涵。
(3)、揣摩重要语段:第8段,第12段,指导又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4)、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联系。
这一环节采用朗读感悟法,讨论分析法,分析探究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体现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并引导学生从部分回归整体,从整体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构思之妙,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5.讨论:你怎能样看待胡同文化的封闭与忍?
这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能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
6、讨论: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感悟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1) 配乐默读。
(2) 个别配乐朗读。
(3) 讨论分析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体现语文以读为本。
7、小结,通过教师小结点明文体特点,归纳作者行文思路,文章语言特色,并从整体上又一次把握文章内涵,及作者情感。
8、学生质疑,教师点拨。课文学完了,留一分钟让学生思考质疑,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
9.拓展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掘本地特色文化,积累写作材料,达到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10.布置作业。课外练笔,课外阅读。
通过课外练笔,及课外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认识、理解及表达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纲要,也是一个微型教案,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围绕重难点再次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板书如下:
胡同文化
汪曾祺
忍 方
忍 方
和 外观特点 正
和 正
胡 四
同 文化内涵 合
人 院
人 院
添 关注发展 留
新 古
采 风
<四>说效果
这一节课我紧紧围绕本课时的重难点及学科特点、教材实际、学生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多媒体解决学生没去过北京的局限。重难点采取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集体商讨突破。教学中注意以前知识点的迁移运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获,并受到美的熏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后边时间稍紧了点。
注:①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委员会编《说课论》
2、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3、《北京的胡同》 (翁立著燕山出版社)
4、《中国居住文化》 (丁俊清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5、《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试说《胡同文化》的教学(高一必修)】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说课稿09-15
胡同文化教案07-26
《胡同文化》教案10-18
胡同文化教案03-11
胡同文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31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08-28
胡同文化教案【荐】08-25
胡同文化教案【推荐】08-23
【精】胡同文化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