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诗词曲五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 词 曲 五 首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背诵五首诗词曲,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二、重点和难点:
1、 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感悟、品读、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四、教法手段:朗读、指导;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第一首是唐诗。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课文选的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也是传诵不衰的名篇。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文化品味,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整体感知:
1、 反复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 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说明]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三、疑问探究: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 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 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作者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的朋友,有的已去世,有的和自己一样被贬官,对他们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 《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官,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 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
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它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说明]以上问题鉴赏角度不同,学生可有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学生自主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1、《赤壁》中运用的曲笔有哪几层含义?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咏史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尤其巧妙,不是承接上句,去感叹赤壁之战的壮观,也不是直接去赞叹前代英雄人物功业的宏伟,而是假想赤壁之战的另一个结局。这是极妙的曲笔。从中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含义:
第一,诗人从反面落笔来写,推想如果东吴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则整个历史态势就要发生变化,它强调了这次大战的重要性;
第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他对这次大战的历史思考,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间接地描写战争胜负的转换和历史形势的变化,用东吴两个美女受侮辱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失败的结局,生动形象而意味深长;
第三,这两句诗颇有调侃的意味,诗人似乎过于强调东吴取胜的偶然性,周瑜不正是借助东风,才出尽了风头,成为一代风流吗?其实,诗人在这里只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叹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它似乎还包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意思。
2、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争的名言”。。它一直在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调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五、小结: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表达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赤壁》虽为咏史诗,也是借题发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3、《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为
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六、课堂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三
2、 背诵第一、二、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刘 禹 锡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赤 壁
杜 牧
咏史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
过 零 丁 洋
文 天 祥
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明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八、背景知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风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第 二 课 时
一、 检查背诵:
二、导入新课: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苏东坡同样以中秋月夜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清朝词论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 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
1、 反复朗读这首词,领会词的内容。
2、 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3、 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疑问探究:
1、 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
[说明]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2、 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说明]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明] 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既然如此,就不必悲
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说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有不同见解。
五、自主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学生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说明]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同样给人民带来灾难。作者的认识难能可贵。
六、小结: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作者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作者爱旷达乐观的胸怀。
2、《山坡羊 潼关怀古》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兴亡百姓苦。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词曲。
2、 研讨与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 养 浩
意踌躇: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
兴亡百姓苦。
【诗词曲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兰诗》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8-30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8-02
木兰诗 教案教学设计07-31
《荷叶母亲》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5-20
繁星(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