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策略(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时间:2024-08-17 12:52: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复习策略(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现在中考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当前同学们对语文复习存在着这样两种心态:一部分同学认为语文知识点繁多,而且中考侧重考查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考查课本的内容很少,因此往往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速成”的科目上,复习语文时十分浮躁;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认真复习课本的知识后,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考试却不见成效,感觉语文复习无从下手,于是干脆放弃。这些做法都是很不可取的。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从前几年学生复习情况来看,在冲刺阶段,若能够按照老师的复习计划,复习形成知识网络,答题依据正确的技巧方法,稳扎稳打,考试前做到成竹在胸,考试中是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考复习策略(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那么,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应该讲哪些策略和方法?下面简单谈谈最后复习阶段的几点做法: 

一、三项原则 

中考语文复习要遵循的三项原则是: 

1、吃透考纲--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2、立足课本--熟练掌握知识内核; 

3、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延伸运用。 

二、四轮系列复习 

四轮复习是对初中语文六册课本及所有中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有序复习。 

第一轮 整册复习:以考纲中确定的基本篇目为复习重点,复习按“重点知识梳理与 

强调--学生练习巩固--教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三个步骤进行。通过这一轮复习,指导学生总体把握初中阶段语文的基本知识与复习要点。 

第二轮 专题分类复习:针对考试试题内容,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写作训练与创新运用六大块,进行体裁知识、语段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整体复习训练。 

第三轮 综合训练: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模拟考试,通过这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轮 即中考冲刺阶段的自由复习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 

三、四块专题复习 

四块专题复习是对中考语文四大块考试内容的针对性复习,即积累与运用(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知识、写作训练复习四部分,这一专题的复习是与四轮系列复习同步进行的,在具体操作中可分解到四轮复习的每一个过程。这一专题复习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具体分析如下。 

1、积累部分。 

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2、文言文部分。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意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能,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3、现代文阅读部分 

要把握“考点”,掌握答题技巧。 

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散文和一篇自然科学类的文章。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课外选段上应尽量多选取这两种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另外,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整体感知类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记于心。再比如,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我们可这样作答;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意。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或是一些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点是做好此类题目的要诀。凡述种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阅读切忌盲目。 

4、作文部分 

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其次,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四、三“补”措施 

中考考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创新运用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要考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阅历与认识、答题技巧及其思维能力,三“补”就是针对这些非智力方面的考查而用的。三补之一补是补“血”--充实生活素材: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就是语文的血液。语文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考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所以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勤于进行语文素材的积累、课外知识的补充、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事件的思考、学生个人思想火花的记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为知识的运用与写作做准备。二补是补“锌”(新)--提供中考信息:即教师注意搜集并呈现给学生新的出题方向、题型设计、学习资料、方法技巧等可用考试信息,让学生把握考试动态和方向。三补是补“钙”--提高应考能力:包括应考心理准备、临场发挥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等,三“补”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谈心、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 

总之,“厚积而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当然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复习中有所侧重。若三者都能兼顾,相信你一定会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语文知识点简要 

第一部分 名家名句填空默写 

一、知识点、能力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记诵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大纲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不写错别字”等等。而名家名篇名句的记诵默写能较好的实现大纲诸如此类的要求,而且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它能够检测出学生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同时,这一考点还能检测出考生的归纳、联想、迁移等能力,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从知识点来说,广东省这类题型的出题范围一般不超过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而且一般默写的是名句名篇。 

二、命题方向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中考《指导意见》关于“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的规定,背诵默写的题型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来说,除根据诗词或课文语句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的形式外,近年来,背诵默写的形式会继续沿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如把内容、思想相近或相反的名句加以归纳并准确默写的,与语言的迁移运用以及阅读理解相结合而记忆默写的,有的甚至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等的理解检测。 

三、题型分析 

例一:对句默写式 

⑴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市2002年中考卷) 

⑵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提示:对句默写式也就是通过回忆直接默写的形式,它是这一题型最初阶段的主导形式,往往直接指定某篇诗词或段落,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所衔接的下句或上句。这种形式是这一考点中难度最小的,只要你按课文要求背诵记忆过了,且记得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⑴的答案为:千里共婵娟。⑵的答案为:星汉灿烂。 

例二:理解限定式 

⑶《<孟子>二章》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湛江2002年中考卷) 

提示:理解限定式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模式,这种形式为这一考点增添了许多新意。这类题型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题目也比较灵活,较好地体现了“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大纲》)的语文教改大趋势,因此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强劲发展势头。⑶的答案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三:相关联想式 

⑷《陋室铭》中的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为亲友送行,如果用王维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会显得伤感;不如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互相慰勉之情。 

(广东省2001年中考卷) 

提示:这类题型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比较灵活、思维难度更大的试题,它要求学生首先必须确切理解所提供的诗句的含义,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或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或根据其要求展开反向思维,从而写出所需的句子。⑷为相似联想的题型,答案为: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⑸为反向联想的题型,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例四:结构解读式 

⑹《捕蛇者说》一文中,深刻而形象地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州市2001年中考卷) 

⑺《沁园春?雪》这首诗的结构分上下阕,中间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近年来,填空默写题已从单纯检测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扩展深入到对结构、修辞和表达方式等的理解检测。⑹的答案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⑺的答案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例五:分析归纳式 

⑻《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春)□□□□□□ 

(夏)□□□□□□ 

(肇庆市2001年中考卷) 

⑼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说他“僵卧孤村不自哀”,原因是他“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既要准确地背诵古诗文,又要弄清古诗文的含义,并针对题目要求,对古诗文进行综合分析,必须善于充分把握和利用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来展开思路,寻求答案。⑻题要抓住题干中“山间春夏景色”,结合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夏天景色特点的句子,就不难发现答案为:(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⑼题的题干写出了作者陆游在“僵卧孤村”的困境中却“不自哀”,为什么呢?下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了作者爱国的情怀,就是“不自哀”原因,也就是本题的答案了。 

例六:整体阅读式: 

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北2000年中考卷) 

提示:强调背诵默写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多积累、多运用名家名句,丰富语言积淀,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记忆时不能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只记个别名句,而应不折不扣地熟读记忆课本要求背诵的100多篇(首)名家名篇。整体阅读这一题型就能够检测考生是否按要求不折不扣地背诵课文了,还能检测考生的综合运用、分析理解的能力。⑽的答案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例七:迁移运用式 

⑾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 

(南京市2001年中考卷) 

提示:这种题型往往要求填写出适合于某种语境的句子,它含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运用的意味,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好形式。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这样才会引用得恰到好处,而不到于隔靴搔痒或风马牛不相及。其次,对所要引述填写的名句也应当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和一般用法,这样才能做到既准确恰当,又增添文采。⑾的答案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八:探究运用式 

⑿《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的表现手法与《沁园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提示:这类题型也是考察考生对所记忆背诵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不但能分析领会题干中给出的语句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能进一步运用在新的语境中,学以致用的意味更浓。⒂的答案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例九:积累发散式 

⒀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两项进行默写。 

陈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黄冈市2002中考卷) 

⒁体现诗人对国家忠诚的诗句有很多,请试举一例: 

提示:这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其特点是,没有唯一的、固定不变的答案。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所选择地写出若干句符合题意的答案来。不过应该尽量填写自己最有把握又比较简短的句子,注意不写错别字。⒀如: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⒁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例十:欣赏提示式 

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惆怅之情。请根据此词,试写出一首作者思乡之情的词或诗。 

⒃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写出“杏花"与春天特征的密切关系,营造了春天气氛。请你再写出有关杏花与春雨有联系的诗句。 

提示:这类题目往往在题干中先对给出的古诗文进行简洁明了地评析欣赏,或从景物意象方面入手,或从思想内容方面品析,或从表现手法方面导入,然后给考生提示,要求完成与此相关的新的填空默写。这类题目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大纲》中“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以及“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是近几年来出现的颇受欢迎的新题型。(15)(16)答案略。 

第二部分 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知识点与能力点 (一)明确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 

说明对象指的是说明文介绍的特定对象(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说明内容指的是说明文介绍说明对象时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等。因此,答题时,“说明对象”的答案应是具体的一个词语或短语,“说明内容”的答案应是概括性的叙述语句。 

(二)把握说明内容的方法: 

阅读时,一是注意辨析文题,因为有的文题本身就指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死海不死》;二是把握中心句,有的文章或语段有点明中心的语句,应抓住它来理解文章的说明中心;三是通过分析综合,从整体上来把握。首先明确对象,其次分清主次,最后同类归纳。(注意:这类题目常常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阅读说明文,要认真分析,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理解分析常用的十种说明方法: 

十种说明方法是:列列举打,三作分下(列数字、列图表、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再加上摹状貌)。 

理解有难度的是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作比较是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下定义与作诠释常常容易混淆,其实,下定义是很严密的,必须包含所有的内涵和外延。下定义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 

(四)理解说明的顺序,领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不难理解,一般有标志时间或空间的词语,逻辑顺序则有些难以理解。“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抽象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由个别到一般等。答这类题时,也可用排除法进行。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顺序为主,写建筑物结构,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五)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揣摩是阅读说明文常见的题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大约”“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词语其实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有些说明对象不可能用确切的词语介绍,如果换成确切的词语,反而是不符合实际不准确的。 

就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来讲,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因此,分析语言在重点抓“准确”前提下,再分析其生动或平实的特征。 

二、命题方向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的题型在稳步发展。2001、2002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与往年相比,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注重突出文体特点,在阅读题内夹杂的拼音题、文学常识题、语法题已明显减少;表述题已大大增加,对重点内容的阐释题较多;科技说明文和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说明文的比例明显增加;命题设计已呈现多学科渗透的迹象。 

2003年全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考查,命题方向将更加明朗。 

1. 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的考查。常用的考查角度有:说明文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如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结构方式、语言特点等。 

2. 概括能力的考查。如整体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概括段的主要内容,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 表达能力的考查。与以往不同的是,更加重视学生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个性化的表达。主要的命题角度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与设想;对语言的表达特点进行评说等 。 

4. 理解品味能力的考查。如对词语的选用,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的评析,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对说明文中的描写句、议论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等。 

5. 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主要的命题角度有:一,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给某一事物下定义;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处理或对图表内容的文字表述等。二,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给文章加标题,结合具体语境补写句子,对文中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等。 

6. 在说明文阅读中,要求综合其他学科知识来答题的倾向仍然出现并有扩大趋势。 

7. 体现当今科技发展水平和人类认识水平的科技说明文的比重增大。 

第三部分 议论文 

一、知识点、能力点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有议论文的概念,即了解议沦文的有关知识,把握其文体特征。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点有: 

(一)议论文的要素,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5. 引用论证:应为道理论证中的一种,指明显地引用人物言论。故事传说,习语谵语等来证明论点。 

(三)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也叫引论)、分析问题(也叫本论)、解决问题(也叫结论)。 

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四)“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 

(五)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 

二、命题方向 

在各地中考中,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1. 找出中心论点或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中心论点。 

2. 论证方法,尤其是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其中对比论证要注意跨段的情形。 

3. “这”、“此”、“那”等代词的指代。要学会从前一句、前几句甚至前几段去找相关的内容。 

4. 某一论据的作用。要注意区别是以来论证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的。 

5. 某一句子的含义。当然是指在文段中的特定意思,切勿自我胡乱发挥。 

6. 从文段中抽出一句,放回原位。 

7. 补充一个事实或道理论据。 

第四部分 散 文 

一、知识点、能力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⑴以人物为线索,⑵以时间的推移或事件的发展为线索,⑶以行踪(空间的变化)为线索,⑷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

回答者:星空旋舞 - 秀才 二级 6-4 18:57

06中考语文命题设想 

一、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 

第1小题4分,考查两个词或四个字。三易一难或两易一稍难一难。 

第2小题不会有大变化,8分。分三个层次,形式同模拟试卷。一般会有看图写诗句的形式。 

第3小题图表题可能出现,但图表形式或许变化(如坐标式),2小题4分。如无合适的命题材料,将换成仿写题。 

第4小题仍选一材料,3或4个小题,4或5分。可能除别字、病句、标点外加选用词语考查。 

第5小题名著题仍考。复习时请注意中考说明中专项训练。 

第6小题为乡土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题,注意永康会议时该内容的资料。 

第一部分总分不超过30分,题型基本不变,难度基本不变。 

二、现代文阅读 

形式:基本为文学作品阅读+主题阅读(和模拟试卷一样)。34分左右,10到11小题。 

考点:见中考说明第1页上的7点,每点至少考1题。 

主题阅读的材料篇幅将缩减三分之一左右。材料2的现代诗歌可能换成古诗词,内容可能来自新课标规定的必背的34首诗词。今年中考要考古诗词(不止在积累中考背诵)。 

如若没有合适的主题阅读材料,该部分将换为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 

阅读材料选择淡化文体,以文学作品为主。 

三、文言文阅读 

基本形式不变,7或8小题,22分左右。一段课内(课标规定的16篇)一段课外(以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和人物故事为主,尽量不出现议论性较强的文言文),课内分值略多或各半。每段必考解释、翻译和内容理解,再加1题感悟延伸题。 

如果现代文阅读不考主题阅读,古诗文考查移至此板块考查。 

翻译不要求直译,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 

复习要求:少写话题作文,不写材料作文。 

考试形式:可能一个题目。作文是容易题。 

题型基本不变,但还会有微调。主题阅读可能性大,如果找不到材料仍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选一。 

【中考复习策略(语文版九年级必修)】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版的中考复习资料02-20

浅谈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策略(教学论文)08-12

语文版必修三《鹊桥仙》优秀教案8篇10-29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0-05

2009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09-25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必修说课)10-25

中考复习教学反思06-20

《奥伊达的理想》学习要点详解(语文版九年级必修)07-22

《小巷深处》说课稿(语文版七年级必修说课)08-05

复习策略之--扩展语句(网友来稿)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