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张韧
(西安市第一中学 邮编710082)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创新和创造能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和创造,国家不能发达。这一点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对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乃至教育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传统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常常满足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无效率观念。思维训练也停留在自发的非教育状态,这种状况至今还严重存在于语文教学中,它势必影响人们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收集信息,并进行准确迅速地筛选。另外,五十年代对外国教育模式盲目照搬,统一目标、统一大纲、统一课程、统一答案,导致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僵化,扼杀了教育丰富的个性,使受教育者成为应变性极差的“标准件”。在“语言=思维”的观点影响下,“琐碎的语言分析代替了思维的训练,僵硬的灌输抑制了生动活泼的认知运动,语言知识教学始终限于陈旧的静态描述而缺乏动态分析”。人们习惯于线性的看待知识教学,而没有探讨各种因素的相互机制原理,没有从二维甚至多维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在这种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教育影响下,学生的创造精神受到了压抑,使教育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如果说农业时代的农民主要是以古为镜,注重传统;工业时代的企业家主要是以时代为镜,注重现实的话,那么,信息时代的人主要是注重未来。从“面向未来”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教学中将知识因素和智力因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语文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W.B.科勒斯涅克在《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中写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把它叫做创造性思维,是因为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以前思维者头脑中不存在的东西,我们的各种观念从来也没有用这种方式联系,现在用它把我们的各种思想联系起来,这就叫做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又可分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两种形式。集中思维追求的目标是迅速进行筛选,采取科学方法将问题简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使问题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设想、可能性和解法。它在本质上和创造性思维是一回事。和创造性思维相对的是记忆和显现思维。在这种思维中,人的大脑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信息的存贮器和显示器,这种思维形式要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它的最佳效果是记忆信息不消失,显现信息迅速,却不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遇到问题便从大脑的资料库中寻找答案。传统教学主要就进行了这种思维训练,所以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领域不断开发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忘掉了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在知识更深层次上的重新整合。忽视认识活动的内容,热衷于搞大规模的课外创造发明活动,热衷于脱离学科教学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笔者以为,这种做法有失偏颇,语文学科有能力也有条件依照教材的体系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创造想象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造想象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结合课文命题,如学《卖炭翁》后写《卖谈翁被抢之后》,学《孔乙己》后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的,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情节有明显的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出出来,所以,我认为结合课文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象的良好途径。从心理角度讲,创造想象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表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写《老师.班干部.同学》的命题,有的同学采用了日记体,还有一位女生以老师、同学、班干部三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推动情节发展,颇似戏剧与心理小说的结合,它叙述了老师因偏袒班干部而引起的矛盾纠纷,表达了希望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愿望。对这样的习作,由于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中学生习作中少见的结构法,有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说进入了文学的范畴。下面是一篇题为《春天.光荣匾》的学生练笔:
春天是可爱的,可是枯叶却损害着它的美丽;光荣匾标志荣誉,可是里面的蠹虫却蛀蚀着它的肌体。
眼前,这个挂着“先进企业”牌匾的单位,该是怎样呢?在单位的存车棚里,我听到了这样的谈话。
“老兄,听说咱单位最近处理一批公车?”
“嗯,是有一批,都老掉牙了,没人要。”
“哈哈哈,你的谎撒到我头上来了,那五辆好车呢?你儿子……你可不要过河拆桥啊!”
“那……那就给你一辆,不过,这是你可别外传。”
“那……一定!”火柴“嚓”的一声……
听了这段对话,我先是惊讶,后是叹息。是的,春天是可爱的,人们都喜欢它;光荣匾是庄严的,它是单位的荣誉。可是要让春天更美丽,让光荣匾不蒙羞,那就要清除枯叶。消灭蛀虫!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全文二百余字,语言上还有些“露”,但却是学生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他选择了“听”这一角度,用寥寥几句对话,刻画出人物的心灵。这种在忠于生活基础上的艺术虚构,正是创造想象发展的绝好例证。创造想象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解决了学生作文中长期存在的“无米下炊”的苦恼。
2、 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如前所述,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在数理学科中,这种思维的训练是可以经常地、自然地进行的,像一道几何题就可以有好多种不同的揭发,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证题就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语文学科中,也能培养发散思维。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涅指出:“离开了学习者的动机……不可能引起学习。”提问能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思想上掀起波澜。这样就会引起恢复平衡的张力运动,迫使学习者追求问题的解决。提问可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被认知对象,被认知对象就形成一种推动行为是向对象的吸引力和对非指向对象的排斥力。按其形式、内容、要求和追求的目标,提问大致可分为判断性问题,叙述性问题,述理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四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该少提判断、叙述性问题,即不要叫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不对”或“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这类问题学生凭记忆可做出正确回答,甚至即便不懂,也可能猜中,而应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即需要从几个侧面解释或有多种解释的问题,它的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你考虑到那些可能性?”显然发散性问题的回答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师要合理掌握它的分配密度,并且在最初阶段要注意引导,如教传统课文《荔枝蜜》,可提问,“《荔枝蜜》是歌颂小蜜蜂和有蜜蜂精神的人,为什么不以小蜜蜂为题?”学生由“小蜜蜂与蜜有关”“蜜是甜的”这些思维的零星火花逐渐明确“蜜是小蜜蜂劳动的结果,从它可想到小蜜蜂的劳动”。“蜜是香甜的,生活也是甜的,从它可想到小蜜蜂的精神”。经过一段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背影》一文“月台送行”的情节中,作者望着前去买桔子的父亲的背影,“泪水很快的流下来了”。为此,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那些因素使作者望背影而流泪?”学生回答:
1.父亲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亲节衣缩食供给儿子而落泪;
2.父亲年老有病,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桔子,看到这些而落泪;
3.父亲失业、亏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为父亲今后生活担忧而落泪;
4.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心,从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泪。
这样,发散性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泪眼中望父亲背影这一行为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感情。
传统教学中,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就是学生回答问题也要使表述尽可能跟教师一致,学生思维不敢越雷池一步,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感,也就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首创精神和自我负责精神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任意提问题,由师生共同作答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不按教师思路,自己去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发散”,一种“求异”的体现。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有位学生问文章结尾处“‘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句话又没有什么用意?”经过讨论,又几种理解:“就字面理解,紫色的阴影就是远处的哲尔赛岛,因为离得比较远,所以看见的只是一个阴影;于勒出现给本来愉快的旅行蒙上了一层阴影,菲利普夫妇得处处小心,不要让女婿起疑心;于勒的出现给本来就不阔绰的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菲利普夫妇担心弟弟再来吃他们。”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却显示出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和发展水平。
3、 重视批判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怀疑,“越轨”,“逆向思维”。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使教育上形成了一种唯上唯书唯现成答案的风气,学生思想趋于保守,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是未来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作为教师应放弃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索欲望,敢于不尽信书,做出独立思考和判断。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课文提出质疑。如《老山界》中“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九十度”与“垂直”语义重复的问题等,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予以鼓励、肯定,既是学生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教师也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引导,以保护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我曾尝试鼓励学生写“评语观后”,让他们大胆对老师评语评分发表看法。由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发展较快,继而扩展到班级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开展这方面的训练既有利于语文教学本身,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精神所需要的健康的人格心理。
在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讨论,延迟评价。对提出问题应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讨论,尽可能不留“空穴”,给大家一个大致相等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回答者由于预测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参考他人的回答,先下一个自我评价(训练自我评价是创造行为的一个重要范畴),并会不断修改自己的答案,而未回答问题的学生则会在别人展示的多种可能性中,从多种可能性形成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优劣是非,教师过早评价或预示解法就会造成学生思维抑制,阻碍学生的努力研究。
其次,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愉悦的轻松的民主教学氛围,使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通过这种情感传递和感染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思维的进程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在教师提问后,学生的思维会出现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刚提问后,学生的思维多是显现思维的结果,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出现一段表面上看来“沉寂”的“低谷”,当某个学生率先打破沉寂,出现新的理解角度时,就引起了第二次思维高潮,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对学生思维“越轨”现象,语要强行拉回,不要训斥讥讽,以免因教师的不慎挫伤了学生。
当前,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点的现代化社会正向传统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及体系发起猛烈地冲击,人类正迈进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种族、国界、信仰、制度,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交往障碍。语文学科一定要树立起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观、教育观、方法论。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让我们从批判继承传统,合理改造现在,着眼开拓未来的目标出发,从训练批判性思维入手,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开拓型人才。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相关文章: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08-19
教学技能训练总结09-15
听力训练教学计划01-15
教学技能训练总结[通用]02-25
碰壁--点拨教学模式及其内涵08-06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06-11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反思05-21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反思07-05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反思04-27
教学技能训练总结10篇(精选)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