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教材
1.这篇课文的地位、作用
《〈物种起源〉导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基本篇目讲读课。以我的理解,本单元第一课安排了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带有极强的政治意识的策论文章,本课安排于这一课之后,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学习重点。归纳出筛选信息的要点,并灵活的应用于下两篇的自读课中,这篇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目标的确定极其依据
新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一学生学习现代文的要求是:“着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和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而高一的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为:
情感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要求“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及这一课的学习重点“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因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B.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对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4.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而言,因为这篇课文比较枯燥也不易懂,要正确、迅速地筛选出有关信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学的重点A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方法
1. 教的方法:温故知新法 点拨法 讨论法
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是如何筛选信息的,然后“知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采用讨论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找出相关信息,并总结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2.学的方法:联系法 归纳法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先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上的筛选信息作准备;课堂上让学生联系前一课配合这课讨论思考找出相关信息,归纳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然后由理性意识指导运用。
3.教具的运用:由于这一课内容比较沉闷,为了增加教学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平台上教学。
三.说程序
本课教学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利用平台,在屏幕上展现达尔文的肖像图
问“大家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答“达尔文”;问“那么,他的一部很伟大的著作是什么呢”答“《物种起源》”
在屏幕上展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扫描图。我们都知道《物种起源》这本书,那么,达尔文在这本书前面写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
建立联系,
激发兴趣
二.
疑难字词
抽六位同学分别解释以下六个词语,老师给予纠正或补充: 琐屑 审慎 趋向 札记 物种 传布
这一课的内容比较艰深,疑难字词应疏通,而用抽问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可以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生字词的习惯。
三.
由题解导入
课文内容 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导言’吗?”,提问学生,然后由老师总结,屏幕上出现:
导言:即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出版意图、作者情况等的文体。
问“在达尔文的这篇导言中,主要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三方面:编写经过,著作的性质,作者的基本观点。”再问“那么,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学生思考回答“三部分”,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划分,然后,屏幕显示划分结果:
第一段(1-2):交代写作经过及提前发表的原因。
第二段(3) :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第三段(4-7):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由题解导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段,进入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问题深入浅出,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并记住“导言”这个概念。
四.
筛选信息
每段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对每段进行筛选信息屏幕上将出现各个问题,由学生讨论思考回答,老师点拨,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
1. 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工作者?找出具体的句子来阐明。
2. 二自然段中,作者提前发表的原因是什么?
3. 找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 第四自然段,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什么问题?
5. 第五自然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6. 第六自然段开头“根据上诉理由”具体是指什么?
7.作者认为,关于物种起源,还有许多需要弄清楚的问题,第七自然段从哪两方面归纳了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个方式,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可以比较有效的突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五.
总结 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语句,可捕捉重要信息。如问题1
2.联系上下文,可把握相关信息。如问题5,6
3.参照提示语,可捕捉主要信息。如问题3
4.透过表层信息,可挖掘隐含信息。如问题4
根据上面7道联系的实践,由老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筛选信息的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总结,突破“迅速、准确筛选信息”这一难点。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习题一,习题二
2. 思考长句的特点,并试着完成习题四
通过习题一、二的完成,把理性认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达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并可巩固这节课的内容;作业2可以达到让自觉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检查练习 先由学生说出练习一、练习二的答案,然后屏幕出现正确答案,老师给予简单解说。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习惯,也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长句 1.提问“什么是长句?长句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长句?”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屏幕出现答案:
长句:一般指形体教长,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特点: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成分比较复杂。在表达上有精确、周密的特点,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政治、科技等语体中。
分析长句的方法:A,找主干 B,划分层次
2.对具体的长句进行分析。(附在表后)
以学生讨论思考为主,把前一步的理性认识运用于实际联系中,老师点拨。并检查学生的练习四的完成情况。突破这一节课分析长句这一教学重点。
3.小结: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义功能。
1.由老师点拨总结,让学生由练习时的感性思维转化为理性认识,为后面的练习服务。2。以学生讨论思考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令枯燥的内容尽可能生动,解决教学重点。3。通过小节指出如何掌握句中大意并带出下部分的内容
三.
分析关键词语 我们要深入挖掘句中的丰富信息,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分析。下面对句中关键词语的分析(附在表后)
采用学生讨论思考,老师点拨的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重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长句作了相应的训练,理解长句,不能简单停留在懂得大意了,还应该深入挖掘句中关键词语的丰富信息,还要注意一些修饰性词语如“必须”,“最”,“应该”,“可能”等,对于关键词语在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作用。 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 运用这课所学到的筛选信息的方法对下一课的主要观点进行筛选。
2. 运用长句的分析方法,找出下一课三个长句进行分析,包括对关键词的分析。 通过布置作业,达到检测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准备。
四.附第二课时的练习题目
用找主干和划分层次的方法分析下面的长句
1。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了格尔贝号巡洋舰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2。如果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3。 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结构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4。 同时,我虽然力求审谨,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6. 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关键词语的练习: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分别找出说明了估计的谨慎、搜集过程中的关键的词语。
2。“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体会“又”和“当时”的意义
3。 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但这是这里所不能办到的。
问题1:本句中的“事实”和“证据”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问题2:“叙述”和“比较”两个词能否去掉其中一个呢?
4。 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它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问题1:把本句中“线索”一词换成“证据”好吗?
问题2:句中“一切”和“最”两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说课稿07-29
《七颗钻石》说课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4
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说课稿01-13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02-19
《鸿门宴》说课稿2 教案教学设计08-01
《许多物种消失了》教学反思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