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2 00:13: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庄暴见孟子 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4、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5、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说的?明确:孟子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

板书:庄暴见孟子

(二)回顾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找同学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自由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解决,最后教师小结。

(四)具体分析课文

1、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2、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五)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前置句: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夫子之谓也/何以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良人未之知也///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加线词为宾语) (六)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六)文言知识归纳

后置句:何以异於邹敌楚哉/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申之以孝悌之义/王语暴以好乐//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加线部分为后置状语) 

句间关系: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果关系)/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假设关系)/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转折关系)//// 

固定句式:盖亦反其本矣。(由“盖”引导,相当于“为什么不……?”)/惟士为能(“惟……为……”格式)/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格式)////惟弈秋之为听(“惟……为……”格式)//// 

省略句:将以衅钟(“以”字后省略“之”字,代“牛”)/ 

被动句: 他日,见於王(“见”表被动)// 

判断句: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七)课外作业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游戏,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八)板书设计

庄暴见孟子

中心:与民同乐

论述的思路: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庄暴见孟子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28

《孟子》二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8-14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07-16

《积雨辋川庄作》《归嵩山作》赏析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7-23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7-19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0

《孟子两章》教案07-29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03-25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