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高考湖南一轮复习).doc 教案教学设计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
从2005年开始,高考湖南卷(语文)要求阅读文学作品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很有必要。
一、范文引路:
怎一个妙字了得(正标题是观点,是写作的小的切入点)
--赏析《登泰山记》的艺术手法(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登泰山记》一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领起段: 手法+表达效果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②作出总体评价)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评 例如,先用“其级七千有余” 叙 暗暗点出泰山的雄伟 析,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 叙 从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 析。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 叙 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析。
本文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各具特点。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叙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析“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叙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叙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析。 (主体部分: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②边叙边议.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④适当提段.)
总之,本文巧妙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真乃怎一个妙字了得。(总结段:①再现观点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二、指导格式
把握赏析短文的写作方法,规范答题格式
㈠、标题 基本要求:
①使用题目给定的标题
②格式:正标题空四个格子,副标题另起一行,空六个格子
㈡、领起段 写作要求:
①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正标题是观点,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②作出总体评价
基本格式:
(1)赏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的常用格式:
a、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项链》通过描写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b、……是《……》的主题.
例: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思想.
②赏析艺术手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手法+表达效果)
例:朱自请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景色形象生动,表达感情细腻入微。(《鲜明的比喻--<荷塘月色>艺术手法简析》领起段)
③构思技巧:
a、……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
例: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b、《……》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
例:《在山阴道上》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㈢、主体部分 基本要求:
①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 ②边叙边议.
③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 ④适当提段.
㈣、总结段 基本要求:
①再现观点
②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
例:a.总之,《在山阴道上》一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总结段)
b.总而言之,《荷塘月色》一文运用鲜明的比喻,既形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传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三、掌握术语
掌握一些写作赏析短文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
(一)主题思想:
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远.
(二)构思技巧: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构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作品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体裁、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判别。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术语:
①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开门见山、见解独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
②从选材组材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正反映衬(对比对照)、摇曳多姿,形散神聚、巧设线索、明暗交织,选材典型、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等。
③从结构安排(或者说上下文的关系)的构思看,常用术语有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勾连,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摇曳多姿,红线串珠(彩线串珠)、行散神聚、浑然天成,总分总式,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
④赏析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构思技巧,常用术语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思维严密、构思精巧、不落窠臼、运用蒙太奇手法等.
(三)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 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
4.写作技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色;
5..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
6.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
(四)语言特色:
清新明快,简洁洗练,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流水,平实质朴,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四、参考例文
悠悠“故乡”情,绵绵“故乡”景
--赏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本文深情地讲述着一个极富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故乡”的故事,严肃而轻松地描写了回来路上山阴道间的朴实自然的景色,人与景的交融,颜色的温和,色彩的光明是本文景物描写的最大特色。
首先从人与景的交融方面来说,作者独具匠心,游览故乡的心情 是激动却又平静的,于是乎“静静的黄昏”“滑着”给人一种祥和之感,“戴着毡帽的农民”“放牛的牧童”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是颜色与色彩,“开着红花,黄花的表草地”“澄碧的小河”等温和的色彩搭配更突出了“和谐”;最重要的一点是将人与物结合,将动与静结合,如“牧童从牛角间爬下,牛万般温顺地驯服着”一种朴实自然毫无尘世玷污过的清纯在景色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充实而又不繁琐,恰到好处。
总之,将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自然地流露在写景之中,巧妙运用点面结合,动静相对及颜色的合理搭配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古美的山阴道图。
评语:作者紧扣山阴暮色图景,从人与景的和谐统一,色彩的和谐搭配,动景静景的自然结合等三方面细腻地评析了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景特色,叙析评浑然一体,恰到好处。语言雅致、简洁,标题的拟定,行文结构的安排都显示出作者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评为满分卷,记16分。(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明暗两线交错成文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在山阴道上》一文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在谋篇布局上,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
首先,文章以我游绍兴的过程为主线,以地点的切换布局全文。由在汽车上所见之景入笔,开始游程。“中午到了绍兴城”后踏上了“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再从鲁迅先生幼年所住的“古老朴素的房屋”到“青草萋萋”的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著名的山阴道”,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跟着作者游曳在这和平、美好的绍兴古城,尽享其美的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气息。
其次,文章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及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为暗线,与明线交错成章。从“故乡”起笔,写游历过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添入“好的故事”,这一条线索不仅使文章更有层次,也更有助于主旨的表达,加深文章的深度。
明暗两线的自然交错,使文章一气呵成,相映生辉!
评点:该段赏析文字,对赏析要点之一把握准确,分析深入,评价相当中肯,叙析评巧妙结合,且能以流畅、优美、略显文采的语言,简洁地加以表达。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本文一大亮点。
从“初升的红日”,到“中午到了绍兴城”。到“时间已经不早”,最后“电灯通风”,交待清楚,安排合理。
从家中,到行进途中,再到绍兴城,百草园、三味书屋、归途,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张旅游地图,所经之处似乎亲身体验。
从“故乡”吸引着我,到“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再到“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再到“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最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作者思想感情起起伏伏,引领读者走入他的精神世界,引人入胜。
再者,本文首尾呼应,又不同于一般的照应,写早晨“天气沉沉”,而写晚上“电灯通明”,烘托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永存的美好祝福,用心良苦。
总之,本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
评语:用独到眼光发现“三线并进”的布局结构,切合文本实际;叙述简明,分析中肯,评价到位,三者结合巧妙;赏析用语贴切雅致,灵动多变。评为满分卷,记16分。 (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阅卷组标竿文章)
一曲由衷的赞歌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主题思想 及表现
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浓郁的散文.对岳麓书院读书人的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是本文的主题思想.
首先,作者是通过直接描写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之情的.如文章第五段“他们胸怀大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十分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等句子,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先贤的敬佩显得情真意切.而第八段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则直接赞扬了岳麓书院的贡献.
其次,作者还通过引用典故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佩.如第一段中引用“饮马池”的典故,第十段中引用“朱张会讲”典故,既赞扬了朱熹、张栻等先贤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也流露出对那些千里求学的学子的无比敬意.
洪烛的《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为岳麓书院以及来此求学的读书人由衷地谱写了一曲赞歌!
纵横驰骋 万流归宗
--谈《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的构思技巧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一文在构思上独巨匠心:既联想丰富、思接千载,又收放自如,形散神聚,体现出纵横驰骋而万流归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联想丰富.作者一接近岳麓书院,就想的想到了那些先行者,接着又想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从书院走出的人,想到《聊斋志异》里的落魄书生,想到他们读书的目的……堪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形散神聚.文章虽然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写到的内容也不少,有远足求学的,有远足交流的,有拒做高官的……但这一切都是以岳麓书院为聚焦点,以作者对岳麓书院的读书人由衷的敬佩和对岳麓书院的颂扬为主线组织在一起的.文章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抒情,也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没有精心的构思,再好的材料也建不成漂亮的房子.本文之所以如此精美,正得益于作者以上的巧妙构思。
五、课堂演练
学生阅读《在山阴道上》和《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后自拟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附录: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六、文章赏析(16分)
2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2)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3)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洪烛
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恐怕也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对岳麓书院的敬意。远远看见半山腰的庭院,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 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 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 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 是知识吗,是光明吗,是功名吗 或者兼而有之?最模糊也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在这时候,恐怕也只有书,才是他们进入岳麓书院并进而实现自身梦想的敲门砖。也只有书,才能使他们不致于被滚滚红尘埋没。所以,他们用书,砌起了一级级进取的台阶:求学、赶考、中举、入仕……而岳麓书院,正是其中极关键的驿站。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是啊,岳麓书院的千年兴衰,无疑是历史改变的结果。但岳麓书院的伟大在于:他培养出的人才多多少少曾改变了历史。
由于微雨的缘故,我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游人还很稀少。空荡荡的庭院弥漫着淡淡的雾气。为了不破坏亘古的宁静,我下意识地蹑手蹑脚,因而更显得像在梦游。当然也可以说,我身不由己地走进了岳麓书院那尚未完全醒来的梦境。
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则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可以超越时空的集体,共同发出的。他们在用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预兆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想着想着,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空气中浮现了。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否则我的想法与心态,为什么跟他们那么相似
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聊斋志异》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放浪形骸,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读书人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希望在报效国家中实现价值。命运似乎也格外青睐他们。他们是科举制度的宠儿,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岳麓书院里的,还是《聊斋志异》里的
蒲松龄那样的读书人,是进不了岳麓书院的。但我想,读书人本质上都是怕孤独、怕寂寞的,却又不得忍耐孤独,安于寂寞。他们骨子里都是渴望交流,追求成功的,因为无法实现,才转而追求超然物外的自由,或归隐或流浪。而岳麓书院,就是一个读书人在此能够打破寂寞、忘掉孤独的地方,或者说是很古老的读书人俱乐部。他们可以交流、切磋、辩论,感受着集体的氛围与力量。
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
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
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 ,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百泉轩中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今人已不可知,但肯定都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栻,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l米的长方形讲坛,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
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
【赏析短文写作指导(高考湖南一轮复习).doc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案写作指导05-14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02-21
感恩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教案设计)07-10
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10-11
高考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07-06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资料汇总07-23
生物高考复习教案04-25
湖南高考作文10-18
韩愈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10-17
诗歌翻译之释字诀(高考复习指导)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