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09-02 06:44:1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

    二、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①本题的写作要求也是既宽松又细致,材料既易懂又有所发散。与“乌鸦抓羊”不同的是,“图书阅读率”这一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让人读后充满忧患意识,能让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有一个正确的读书观。由于材料的内容限定在阅读率的调查和思考之内,本题对于缺少阅读经验、阅读习惯较差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该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图书阅读率”走低、“网上阅读率”走高。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的基本属性当然是相同的,都是阅读,但形式分别是“图书”和“网络”。由此可以明确,第一段材料中提到的“图书”的语境义是狭义的纸制品图书,不包含网络图书。

    ②与全国卷I一样,本题在审题时要细心体会“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的要求,不必刻意统一第一段材料与第二段材料的关系,否则就会在“图书阅读率”、“网上阅读率”的关系上苦思冥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从第一段材料“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这一侧面人手,可写的角度很多:可以分析造成读者下降的社会原因,甚至可以进一步思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目前图书类出版物越来越多?另外,中年人为什么没时间读书?青年人为什么不习惯读书?买不起、没地方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可以单独立意。可以阐明读书的意义:如分析读书与不读书最大区别在哪里;或者描绘读书之乐,抒写读者的心境和感悟;或者发议论: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或者提倡议:重新唤起读书激情,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儿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考虑到网络普及的地域差别,缺少上网经验的考生完全可以从这一侧面写,但切忌行文缺乏构思和逻辑。不管怎么写,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挖掘出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自己的文化品格。

    从第二段“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的侧面来写,可以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分析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网络阅读与图书阅读两种方式,阐释其不同的特点。比如,网络阅读的优点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网上阅读还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同时,海量的网络资讯,其另一面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拥挤不堪的网络资讯中,虽然也裹挟着不少的知识和文化,然而却又使知识和文化变得稀薄,乃至无从寻找。所以,不能抛弃“书”这个我们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渠道。另外,多数的人在网上看书时只是浏览、略读,没有细读的习惯;传统的读书方式,可以静下心来品读,所以,拯救传统阅读方式也很重要。从“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的侧面写,要注意辩证思考,切忌一棒子打死,偏向一方或否定其他。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都要注意避免泛泛而谈,人云易云,要写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③两套全国卷题目中“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的说法值得重视,其中“不得抄袭”的规定并不新鲜,也无须讨论。至于“套作”,因为近年话题作文的题型一枝独秀,所以那些事先背好范文临场套作的投机做法日益盛行,成为影响写作教学与检测的严重问题。其实,“套作”与借鉴他人作品的同时又有自己创造性劳动的写作还是有本质不同的,但阅卷时要细加分辨却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本题通过有效限制写作内容,防止考生宿构,有望直接从源!l头解决“套作”的写作弊端。从第一段材料写,要求考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阅读感受(很多学生打开书本只是看漫画和习题集),还要善于揭示问题的原因;从第二段写,要求有网络阅读的生活积累(很多学生在网上只是连线

游戏和聊天),还要善于比较分析事物的特点。因此,本题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表明了命题人对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渴求与鼓励,也给那些知识储备丰厚、思维能力优异的考生以更多的表现空间,能切实拉开精深与平庸的悬殊差距。与全国甲卷一样,体现出未来的命题方向。

【我解读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2004高考作文题(全国卷)(网友来稿)07-27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05-17

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作文03-15

2003年语文试题(全国卷)指瑕(教师中心稿)05-20

2021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10-27

(必备)全国甲卷高考作文08-02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热门)05-17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优秀【15篇】06-24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优选(15篇)07-15

全国甲卷高考作文:人·技术·时间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