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学生乐意深入语文文本(教师中心稿)
让学生乐意深入语文文本
柴轶男
语文学习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获得难以体验的升华过的间接经验。因此我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形成一种乐而学、学而得、得而乐的良性循环。为达到此目的,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探寻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
以人为本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课堂理念。以人为本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在课堂的构建与知识的传授中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
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出发,从他们熟知的生活体验出发,寻求一种学生需要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激活他们的情感,从而自然而巧妙地转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时期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距今已1900多年,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学生较难接近,但从情感动态来讲,<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刘兰芝与焦仲卿时值十七八的年龄,与高二学生的年龄相仿,加上这首叙事诗反映的又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爱情话题在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我利用这种学生与文本相投的契合点,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让他们把全诗按5个部分以话剧的方式表演出来。并要求他们将小组成员分配成导演、编剧、演员和剧务。进行分工合作。提出的要求就是改编的剧本要完全尊重文本。只可适当添加对白,不可减少内容。要想成功地再现故事情节。将原文准确成功地改编就是一出重头戏。为了克服诗文的语言障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疏通文字上下足了功夫。同学们首先研读了课下注释.真可谓字斟句酌,一个也不愿放过,注释不够用,他们就互相请教。翻工具书或问老师,有时为了一句对白的适当改编.同学间争得面红耳赤,查遍手头的工具书。书本的每一个空白处,都留下了学生探索的痕迹。
有一个小组研究刘兰芝的衣着装饰“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的课下注释是珍珠耳坠,学生在准备道具的时候,就特意借了一副珍珠耳环作刘兰芝的着装道具之一。像这样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学生都主动地研读并再现它的原貌,他们从文本中找到了共鸣.演出非常成功,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有30多位同学登台直接参加了演出。学生主动充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加强了基础知识,而且为下一阶段分析人物及诗歌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活动成为沟通学生与文本的媒介
记得阿城写的一本书叫《常识与通识》。其中有一个章节是“艺术与催眠”,他认为人们欣赏艺术要在一种精神被艺术催眠的状态下,才能真正体会艺术的美、艺术的真谛。他举例说,人们看电影,会觉得在环境好的电影院欣赏一部影片,比在家里或室外看影碟摹好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阿城认为影院实质是为人们欣赏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催眠铺垫。比方说,电影快开始之时全场的灯统统熄掉;比方说,电影院有很大的甚至是环盖你视觉范围的银幕;比方说,电影院里有立体感觉极强的声效设备。这一切环境布置的结果,就是让你处在一种个体感觉相对孤立的状态,你在漆黑的环境下。只有一处光源和声源,那么你的大脑就会随着他们的引导进入电影的催眠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这种理念。就是希望通过一些活动,借助一些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接近作者,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我把这种活动方式叫作语文催眠术。有一次学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就尝试过这种做法。海伦是一位有着严重生理残疾的世界著名作家、教育家。她在一岁以后就完全失聪、失明。然而,海伦在失去声音和色彩的世界里,满怀深情。涌出全部的爱,想像着描绘这个美好的世界。她笔尖流泻出的对生活、对生命、对一切有形无形事物的爱.常常是我们这些健全人所忽视甚至抛弃的。海伦的渴望与赞美,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历和体验而漠视。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拉上窗帘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深色布条蒙住双眼,用两个手指尽力塞紧耳孔,起立并且让身体处在一个没有任何支撑物的孤立状态,让学生在这种无光、无声、无依靠的环境下站立三分钟。让他们真正体验一下海伦的生存状态,体验一下她内心的渴望,体验一下她发自肺腑的对我们这个有形有声世界的赞美。如此,学生与作者的隔阂减弱了,他们处在同一种状态和心态中关注同一种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像在电影院中看电影一样,随着观感对象的节奏逐渐深入,产生催眠效应。也正是基于这种人与文的共鸣.才能促成下一步教学的深入推进。
三、挖掘语文学科美的特质并运用这种美的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第一.用美的声音来召唤学生的求知的心灵。诗歌教学是学生在课外读物中不太愿意接触的一类文体,它不像小说戏剧那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很少有学生自觉自愿地阅读和品味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比如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我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为学生示范朗诵了这首诗,读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原先那副无所谓的懒散情景顿时消失,同学们立刻精神抖擞,学着样认真朗读、品味起来。
第二.用美的形态擦亮学生求知的双眼。《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非常丰富。有“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有“两弯似蹙非蹙冒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等等。曹雪芹笔下这众多纷繁的形象,因时空的距离,学生较难还原其光彩夺目、清雅灵俊的本来面目,我就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这一段片子.学生在这部经典剧作中,立刻欣然接受了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丽享受,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惊呼:“啊!真是。真是书上写的那样美呀!"这样,他们在潜意识里增强了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命运的关注程度,而后的研读就更顺利了。
语言文字不仅能从美声、美形上感染学生,还能通过文本自身所具有的高尚、雅致的人文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处处可寻这种向上、向善的文学作品,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断提炼这些高雅的情趣。以美情浸透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被语文吸引。有一种和语文亲近的冲动和渴求,让他们觉得学习语文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还能帮助他解释面对人生的许多困惑,是他青春成长阶段的指南针。
总之。只有学生愿意投入到文本中来,深入到课堂的核心区,老师才能去进一步传授学的方法、学的本领。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上要努力去做的就是别脱离学生。别凌驾学生,他们才会静下来,去亲近,去品味,去思考,去探索语文文本的精华所在。
(刊发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2005能9月)
【让学生乐意深入语文文本(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语文杂谈五则(教师中心稿)09-26
发展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初探(教师中心稿)10-02
一种学生乐意训练、老师乐意批改的作文方法(论坛精华帖)08-21
不怕家长的学生(教师中心稿)09-17
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中心稿)10-28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06-06
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教师中心稿)08-28
坐在后排的学生(教师中心稿)10-28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中心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