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琴声友谊恒久(网友来稿)

时间:2024-07-24 12:33: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命的琴声(友谊恒久)(网友来稿)

山东省昌乐第三中学 路来森

生命的琴声(友谊恒久)(网友来稿)

秋风起兮,木叶纷飞。将就极刑的嵇康正在东市上抚琴,一种杀伐之声弥漫空中,天空仿佛变得昏暗下来,空气凝滞了。忽然,嘎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嵇康仰天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时间凝结了,历史在这里系了一个结。这个“有奇才,远迈不群”的嵇康,用琴声终结了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人生追求,他把绝世名曲《广陵散》留给了自己,作了自己生命的绝唱。然而,他哪儿知道,《广陵散》虽已绝矣,但他那最后的琴声,却让历史在这儿住足了,他在历史的时空中,树起了一座灯塔,他把他的琴声,凝固进了历史的时空之中。空间拓展到哪儿,时间延伸到哪儿,琴声就飞扬在那儿。琴声中飞扬着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美仪,飞扬着他“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的磊落人格,也飞扬着西晋那一页暗黄的历史。

一年之后,俞伯牙在八月十五日再来寻钟子期时,却是钟子期的百日之忌,在他面前的是一丘新土。他的心碎了,他怎能忘记一年前那个中秋之夜。风恬浪静,雨后之月,皎皎朗朗。他船头抚琴,引出了樵夫钟子期。于是乎,俞伯牙意在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俞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意在流水。”高山流水,二人成为知音。于今,面对一丘孤坟,俞伯牙命琴童把瑶琴从囊中取出,他盘膝坐于坟前,要再为钟子期抚琴一操。于是琴声响起,四野弥漫,琴声伴着清泪,凄咽地诉说着:“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弹罢,他双手举琴,用力向祭台上摔去,摔得玉珍抛残,金徽零乱。他朗声吟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千古传唱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合奏出了一种经典知音之曲,一种穿透人性的生命的琴声。后人根据两人的故事谱出了名曲《高山流水》,“知音”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语码,注进了世代国人的血脉之中。伯牙和子期已矣,但其琴声依旧,其琴声中奏出的那种至死不渝的友情依旧。

东晋,一个夏日的夜晚。夜朗星稀,暖风煦煦,四野寂寂。身边是倾倒的酒罐,渊明正在抚琴。他轻拢慢挑,时而低眉轻思,时而仰首怒目,时而又从脸上溢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时而却用手轻轻一抹,仿佛陷入了地老天荒的远古时代。他是那样的专注而凝神,可是他的身边却没有一个听者,因为他的琴声根本就没有人听到,他的琴是一张无弦之琴。无弦的琴怎么能弹?渊明在为谁而弹?他弹出的曲子能有知音吗?也许当时真的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但他一直在弹着,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人成为他的知音。果然,若干年后,萧明太子(萧统)听懂了,他在《陶渊明传》中记道:“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原来渊明弹琴只是“寄其意”,即是“寄其意”,有弦无弦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许他正是借这无弦之琴来寄托他那难以用诗表达的“真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吧!而这种“真意”正是他对生命的感悟,还有什么比这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呢?这种无弦之琴奏出的妙音,不是一直滚淌到现在吗?

琴声,是拥有这样持久的魅力!可是,谁能解读它其中的奥妙呢?历史伸展到北宋,诞生了一个大智慧者--苏轼。他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他不愧为大智慧者,他明白,真正的琴声并不是产生于“琴”、“指”这种物质形式上,而是发自心中的,是弹者生命的律动。不是吗?嵇康在用生命弹,俞伯牙在用生命弹,陶渊明更是用心、用生命在弹,他们是真正的弹琴者。他们用生命将琴声留在了历史的时空中,并且告诉着后人:只要生命的价值存在,琴声就会永远飞扬。

作者邮箱: lulaisen123@163.com

【生命的琴声友谊恒久(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找寻生命的春意(网友来稿)08-13

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0-13

语文的生命之创造语文(网友来稿)06-19

鞠躬(网友来稿)09-18

红薯(网友来稿)10-18

再塑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9-27

静听天籁(网友来稿)10-21

十五的月亮(网友来稿)08-29

印象张艺谋(网友来稿)08-28

长句的运用(网友来稿)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