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时间:2024-09-20 09:55: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北京铁二中 吴有声  

  就人的个体心理而言有“需要”和“激励”两个方面。

  “需要”主要代表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吃、住、结婚);(2)安全需要(职业、环境、心理、生命、生命等安全等);(3)社会需要(友谊、归属、社交);(4)心理需要(尊重、独立);(5)成就需要(理想、抱负),其层次逐渐提高并随着低层次的满足而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人本能的反应,是最基本的心理状态。

  “激励”有行为主义激励和认知派激励,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并使之振作。“激励”是由必然向自然的发展过程,使主体人发生心理变化,产生质的飞跃。

  一、在德育工作中“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下面举几例分别加以说明:

  1、目标激励:通过激励使内驱动力在人的心理方面发生较高层次的变化,使人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在九零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当天上午,我校有160多名同学将要参加下午的开幕式大型体操“相聚在北京”第六场“亚运之光”的表演,如何使表演人员能在表演中认真、准确的完成每个动作,平时在这方面讲的“为国争光”很多,为保证高质量的完成这次表演任务,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作法。出发前只用半个小时开了“誓师大会”,参加表演人员在庄严的五星红旗和亚运会会旗下举手宣誓:“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向党、向祖国、向人民庄严宣誓:遵守纪律、动作认真、克服困难、在伟大庄严的历史时刻决不留下遗憾,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而努力,誓为祖国争光。”校领导与前排同学一一握手……此情此景没有什么语言,但是,不少人却流下眼泪;此时北京发生了四级地震,我们在四楼上竟没有一个人感觉到。

  表演结束后,同学们说:“在场上,我脑子里就想着4个字‘不留遗憾’,这场上六分钟怎么过来的我都不知道。”亚运会结束后,已有11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榜样激励: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人或事,使个体人在心理上发生定向变化。

  在我校参加“党在我心中”主题团日中,其主要内容是以学习焦裕禄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此,组织了赴兰考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的小分队,在为期四天的考察中先后访问了22个单位和个人,计30多人,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走访的人中有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及其子女、焦裕禄的上级、战友、部下以及人民群众,上至现任县委书记,下至普通群众,从70多岁老人到16岁的中学生。同学们为了寻找沙丘,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看到兰考的变化,他们非常受感动。支书刘源、班长朱文静在兰考第二天就提出申请入党,决心要做焦书记那样的好党员。六月中旬,北京北部山区受灾,高萌同学(赴兰考之一)捐出15元,刘源、朱文静各捐5元。“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深深的埋在他们心底。

  3、感情激励: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一种气氛,促使人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发生变化。

  在一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班会“祖国!我爱你,国旗!我爱你”,会上有一名从广西僮族自治区借读的僮族学生以《五星红旗,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为题,以自身的体会说出参加升旗的感受,多次被掌声打断。

  另一次“做八十年代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青年学生”主题班会上,我们选了战争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中一些烈士的遗书和和平年代一位共产党员的遗书为素材,在朗读时配有人物造型,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使在场的师生不止一次的流下热泪。班会后,同学们更加关心集体、刻苦学习、团结互助、艰苦朴素、认真锻炼、积极劳动、人人争着为集体多做贡献。这里仅举一例:同学徐茂红晚上中煤气,早晨母亲来校为其请假。家长走后,老师到教室一看该生已坐在教室里上课。

  二、“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激励”为什么在德育工作中能发挥较好的教育效果,其原因在于:

  1、诱发无痕迹效应: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在诸多的教育方法中“激励”是一种外在因素,在某种场合以某种形式以引人入胜或令人深思的方式、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主,达到受教育的内驱动力自动发生作用。它用感染的方式、丝毫没有空头说教、“无任何痕迹”的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它易于被人接受。

  2、诱发综合效应:

  “激励”教育一般有载体,他是在一定的形、景、声、情的立体空间中所进行的。动、静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为大脑传送同一种强信息,因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诱发无差异效应:

  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这种作用下从心理上、思维上、情感上都会发生变化。不管二者在思维方式、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有多大的差异,但收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场的人都流泪的情况下决不会有人大笑。

  4、诱发“霍桑”效应:

  “霍桑”即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效应,或叫主体效应。

  当某种场合某人作为主角出场时,他所从事的活动受到外界的关注,此时主体会格外努力并为取得最佳效果而努力,因而使“激励”效果更佳。如:参加大型团体操的表演人员在宣誓时对四级地震亳无感觉即是此种效应的结果。

  5、诱发潜在效应:

  “激励”是促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有些不必用语言去点明。在当时,个体的心理上已发生反应。然而,还会有潜在的、长期的作用,它甚至可以在人的一生中起重要作用。一个好的活动,甚至在他的一生中也不会忘记,其所起的作用,在教育统计学上是无法量化的指标。

  6、诱发快乐效应:

  “激励”是通过动中寓教,乐中寓教,动、乐、教溶为一体,让人洗个“温水澡”,把教育变成“吹面不寒杨柳风”,因而不易引起反感,使思想转化工作易被人接受。

  7、诱发群体效应:

  “激励”可以使群体发生连锁反应,可以达到其他教育方法起不到的作用,可以使这个群体增强集体感、荣誉感。例大型团体操集体宣誓其效果即是如此。

  8、诱发高能效应:

  “激励”的实施一般是在短时间或每个局部点的有机组合。这时候大脑兴奋点最集中、排除了各种干扰,比起一般的教育方法效果更佳,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激励”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结合年龄进行,注意学生不要成人化(当然,“激励”也适用于成年人)。

  2、“激励”的采用要注意因地、因人、因环境而易。

  3、要注意充分利用载体。

  4、要注意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意选材。

  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激励”不是唯一的方法。但是,它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集声、情、景、形于一体,造成立体效果。研究和运用这一手段,可使德育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激励在德育工作中的实效性】相关文章:

学期工作中班汇报总结10-21

工作中的道歉信08-15

工作中犯错保证书03-01

德育、网络德育、德育有效性及其他10-07

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08-26

工作中的儿女给父母的道歉信01-21

工作中无小事心得体会05-27

员工激励工作方案11-20

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评价初探(网友来稿)09-18

员工道歉信工作中的道歉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