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17: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以对母亲的感情并感爱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生命启示的方式

3、注意情景交融

教学流程

字词

字词

1 沧桑(cāng sāng): 沧海桑田”的略写。喻世事变化很大。

2 剥蚀(bō 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3 坍圮(tān p ):坍:倒塌;圮:毁坏。因倒塌而毁坏。

4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5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6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7 落寞:寂寞;冷落。

8 猝(cù)然: 突然,出乎意外

9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10 恍惚(hu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11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12 焦灼(zhuó) :非常焦急。

13 熨(yù)帖:心里平静 

一、整体把握

1、  本文写了哪几个对象,按照何线索来写

地坛--(明)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

母亲--(暗)母亲的无私,伟大,通过他们之间的相同点突出主题

2、  作者和地坛的关系经历怎样的过程体现何种精神状态

等待---理解---依恋(精神寄托)

颓废---豁达---顽强

3、  作者为何来地坛?

宁静可以调整自已的心情

可以逃避一个世界

可以得到生命的启迪

自已必地坛有相似之处(都是被抛弃的,荒芜但并不衰败,残疾但并不残废)

4、  作者如何从地坛中得到启示

①第三节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记生命显露本真的模样,以便看到人生的真相(在满园弥漫的沉静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已的身影)

        读并分析

理解,将环境时间个人的遭遇紧联在 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不逃避不懦弱的而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②第5节,每一个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生命的生生不息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 有自已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荒芜但不衰败)

       读并分析

③6节启示是什么,回答了生命的什么问题?

坦然面对生死,顺从自然(为什么活)

二、细节把握,体会句意

1、  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2在满园弥漫的沉静鼗芒中, 一个更容易看顾到时间,并看到自已的身影。

 

3、  一下子就理解了它手意图

 

4、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5、这却不是在           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

 

三、怎么活?

(一)、学习第7节

1、  用偏正短语概括这一节手各景物对象

夕照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松柏

雨中的泥土气息

秋风中中落叶的味道

2、  这些景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

视  听  嗅  

3、  有何人生的启示,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并用你的语言来概括

这古园的形体被 不能理解它手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理解,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已的方式坚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人生的味道。热爱生命,奋发有为。

(二)、感受母爱

除了从地坛得到启示外还从何处得到启示(母亲)

1、  母亲

2、  找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怀感变化?

绝望   迷惘   沉思   抗争    成功

3、  出我对母亲情感态度的变化

带来难题   理解    惭疚   报答    怀念   

(三)、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四)、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 “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五)、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 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的风格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教案7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与地坛》教案15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