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4-10-21 17:25: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悟语文(教师中心稿)

感悟语文

感悟语文(教师中心稿)

张翔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受工具思维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了教材的作用,导致了语文教学重方法、轻积累,重分析、轻感悟,既费时低效,又造成了人文资源的白白丢失,被舆论抨击为“误尽苍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特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中特别强调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不是靠教师空泛的讲解,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换一句话说,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悟。

  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空间。从阅读过程来说,不管是吸收信息、认识世界,还是提升情感、获得审美的体验,都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内化过程,也就是感悟过程。离开了感悟,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有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了。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

  感悟什么?

  一、感悟文本传递的信息。有的文章浅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 对潜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就需要用心去感悟。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斯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本段内容是写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下课的情景,写了三种声音、两个神态、二个动作和半句话,这里面传递的是什么信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这同“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关系? 他未说出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一个“写”字倾注了什么感情?等等,如同戏剧演员的潜台词,是值得探讨的。这里,只要用心品味,也不难明白: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就等于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同自己的祖国告别。 这两点对韩麦尔是多么沉重的打击,韩麦尔先生此刻的悲愤和哀痛是可以想象的,“脸色惨白”就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此时此景,他可能会说:“我今天就要离开大家了”之类的话,但当他一想到要离开在这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想到他的学生们明天在这里学的再也不是法语时,他怎能说得下去呢?然而,他又坚信阿尔萨斯人是还会屈服的,法国人民最终会胜利的,于是他把最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表达了他的心声,也代表了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些信息,我们应该让学生去捕捉,去感悟。

  二、感悟文章中包含的意蕴。汉语言表现力丰富,意蕴深刻,可以言近旨远,言此意彼。这种语言的学习,不能靠逻辑分析,而是主要靠学习主体的联想想象,靠诵读积累,靠感悟、领悟、顿悟。如《芦花淀》中 “夫妻话别”的一段文字,语言简洁,平实无华,但其中蕴含的情意非常感人。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

  当很晚才等到丈夫回来时,她是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而不问“你今天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当发现丈夫笑得不平常时,她问 “怎么了,你?”(而不是“你怎么回事?”或“你干什么?”) 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积累,则不难体会出,女主人公平和的语气中无不透出一个年轻的家庭妇女对丈夫的关切温和乃至似水的柔情。而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是什么原因使女人“震动”的,她为什么又要“吮”呢?联系当时情境可以看出,丈夫参军,妻子能意料得到,但是明天就去,这又出乎意料之外。再说,这一“去”能回来吗?所以女人心里不能不引起“震动”,而“心灵震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手指的震动”。但是她为什么又要“吮”呢?因为她想掩饰一下“震动”,想稳住自己情绪的波动,因为她毕竟是贤惠内向而又深明大义的坚强女性。 “你总是很积极的。”既有为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去打鬼子的自豪,也不无包含着对丈夫的微嗔。但她毕竟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丈夫参军打仗后,摆在她面前的担子多重啊!所以一方面“你走,我不拦你”表现出她的“开明”,而同时 “家里怎么办”则又流露了作为一个女子对丈夫是多么的依恋啊!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其意蕴是越品越有味的。

  三、感悟文章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好的作品的语言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感悟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去体会词语的妙处。如《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文中的“泻”字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细细品味,也不难发现,“泻”与前面的“如流水一般”及后面的“笼着轻纱的梦”是非常谐调的:“泻”是流动的,而“笼着轻纱的梦”又是非常的轻柔的、朦胧的,一个“泻”,就在我们眼前勾画了一幅既皎洁润泽又宁静淡雅的月荷图。 

  再如鲁迅的《孔乙已》(片断):

  孔乙已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已,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为什么不用“拿出”“掏出”或“付出”而用“排出”?这是耐人寻味的。你可以想象,我孔乙已是读书人一个,还穿着长衫,你们短衣邦算个啥,茴香豆也买不上一碟?嗯!你不看看我?--两碗酒,一碟茴香豆,九文大钱,一分不少!那种对短衣邦嘲笑所示予的不屑与长衫下面裹着的穷酸,一个“排”字尽露无遗。

如何感悟?

首先要在“读”字上下功夫。好书自应琅琅读。阅读必须回归到“读”上,练好“念”功和“诵”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形象、意味、情韵和气势。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如刘成章的散文《安寒腰鼓》(片断):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鸣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是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

  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如果专从理性上分析,那是后生,他们表演腰鼓。但这只是符号信息,是干冷的。实际上,只要读,读得到位,就可以感悟到,这里的人已不是符号上的“人”,也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些旋转的生命喷射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变得渺小,天地之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这是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生命,原始、伟大、雄浑、激昂而又粗犷生命的力量!所有这些,除了读,再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感悟出来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所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的结晶,阅读文学作品,感悟作者的生活和感悟,读者必须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原作者的生活。还原的主要途径是联想和想象。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片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可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春天的早晨,你请打开家门,扑入视野的,是满眼的新绿,从眼前,看到远处,甚至田野里,就像绿的地毯。其间,有小孩子们在放风筝,踢足球,捉迷藏。你迎着微风走出去,踏上那草地,风轻轻地撩起你的衫脚,吹动你的鬓发;而脚下软软的,软软的,那是怎样的感觉啊!这样,学生不仅会触摸到作者的心灵,感受到作者的情趣,而且还会产生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感。

  如果语文学习过程特别是阅读过程真正地成为学生的感悟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得的将不仅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其语感水平、表达能力等也必将得到应有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②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③张守卫《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④谈永康《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感悟语文(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语文杂谈五则(教师中心稿)09-26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 (教师中心稿)06-06

谈谈语文多媒体教学(教师中心稿)08-28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教师中心稿)09-21

语文课的诗情画意(教师中心稿)08-17

语文单元教学实验报告(教师中心稿)07-10

职高语文教学的定位思考(教师中心稿)06-12

我的大语文教学观(教师中心稿)08-27

中心阅读原则的含义(教师中心稿)10-2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染艺术(教师中心稿)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