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谈逆思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谈“逆思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从与常规思维顺序相对或相反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事物,我谓之“逆思教学法”。常规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优点。这固然没错,但长久地坚持使用这一种思路去教学,势必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诸如课型单调、思维僵化、盲从权威等弊端。事实上,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名家的任何名篇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一下逆反思维,引导学生从认识名篇的不足的角度去学习某些篇章,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即使你是一个勤于思考、敢于求新的人,在一定的时期里也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处于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里,教学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它就必然在沉淀经验的同时,也进入了一种茫然而不自知的迷阵。教师的教学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则教学艺术就难以长进;学生面对天天如一,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则必然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这种情形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最容易产生--每一堂课一个上法,每一篇课文一个教法;时间稍长,教师就成了人们所说的“教书匠”,其教学也就无所长进了。“逆思教学法”的运用,就是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激发课堂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注释不确的现象,教师如果不婶钻教材,对教学缺乏责任心,就只会照本宣科,其结果不但误人子弟,还会将学生引导到一种麻木懒惰的状态之中。教师凭借自己的知识素养,深入钻研教材,一定会发现并纠正有关错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受到一种感染,为教师独到而精辟见解而折服,课堂教学的气氛得以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一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氛围就会在课堂中形成。
高中语文课本《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有“……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之句。对“故人重之”一句,课下没有注释,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则释为“旧时相识者也都恩敬重他们”。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说明我对这个注释的怀疑,但不明确说出到底该怎样解释,接下来就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前后文具句式照应的规律,以及文言文词义的有关知识,最后总结出“故人重之”的正确注释应该是“所以(当今)人们连县令这样的职位都看得很重”。
围绕这个句子的注释,就可以把课文中很多内容大致串联起来;由于只从一个反常规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显得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就非常理想。
一、求学生熟读课文,客观地起到促进作用。
语教学一直就强调对课文的熟悉,而对课文的熟悉就必然要熟读课文。死板僵化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甚至还常常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感到厌倦。课堂教学引入“逆思教学法”,就能打破常规,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觉,犹如在沉闷的课堂上注入一股清新的凉风,唤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情感。
比如,我在讲授《我国古代的车马》一课时,首先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讲有关《古代汉语》一书和作者王力的有关情况,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一个思考题:在这篇课文中,至少有三处文字的表达有问题,请把它们找出来。这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吃惊,既然是这样权威的著作,这样著名的学者,难道语言还会有问题吗?但老师的问题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强烈的驱动力,一种挑战的精神便从心中升起--向老师挑战、向名家挑战--是老师理解有误呢,还是课文真的有瑕疵?赶快认真读课文,千万要仔细,争取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于是,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读来也就有了浓烈的兴趣。作为一篇课外阅读课文,学生能用如此认真的态度去阅读,本身也就充分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通过同学们的认真阅读,就可以找出诸如“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輢”,“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輗”这样一些句子来,根据有关知识,可以断定它们都是不规范的“定义”;再由此延伸出去,课后作业中有关的说法也一并可以提出质疑。类似的问题在好多课文中都有,如《娘子关前》(周立波)一文中“过了铁路又是一个大山,有二十里路高……”(请问珠穆朗玛峰有多高?);《错字小议》(吕叔湘)中的关于《张师傅外传》的出处到底是《小说月报》1981年的“9月号”还是“10月号”(课文说的是“9月号”,而实际上是“10月号”)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逆思教学法”的很好切入点。
二、学生不盲从权威,敢于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重要目标,而僵化的教学,一般说来不但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相反还往往扼杀学生独立思考的灵性,滋生盲从的惰性,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个明白的提醒,作为教师,不能教死书,作为学生,不能读死书,通过批判性的教学,将一种批判性的学习意识传输给学生,这是教师教学的重大责任,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逆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我讲授孙犁的名篇《荷花淀》时,就比较突出地表达了我这着教学意图。不用说,《荷花淀》是一篇极其优秀的作品,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很多读者都津津乐道的那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我看来就有其不足之处。在此,我就引导学生来探讨一个问题--在这篇名作当中,有没有不足之处?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显得不足?学生的激情起来了,必然形成热烈的讨论,积极的思考。最后,无论学生形成样的认识,我都将我自己的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认为这里有两点不足:①追求诗情画意,破坏了故事情节的内在节奏;②近乎直白的“伏笔”,破坏了语言在整体含蓄性,削弱了后文情节的突然性。认识不强求统一,但一种不盲从权威,敢于独立思考的品质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当然,逆思教学并不是故意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反思维也并不完全等于培养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中“逆思教学法”也不是处处时时都适用--这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谈逆思教学法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谈教学中教师情绪的控制(教师中心稿)10-21
也谈学校管理中的成就激励(教师中心稿)07-29
语言误解例谈(教师中心稿)08-10
积累运用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6-28
压缩语段技巧例谈(教师中心稿)06-25
语文课的诗情画意(教师中心稿)08-17
参与在学习过程中 --实施自主参与教学法一得(教师中心稿)06-27
记叙文开头方法例谈(教师中心稿)09-19
谈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教师中心稿)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