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2005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0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板
书
设
计
要学--怎么学:从师而学
阅读经典
思考创新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一教时:
1.朗读,画出疑问处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
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
/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
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
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2.交流
3.学生翻译
4.整理字词句式
(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
躁; 虚词:于、而、焉
(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建陵中学教师备课用纸
( 2005 年 9 月 19 日备 9 月 21 日授)
课 题 《劝学》教案
课 型 讲授、自学 第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1、探究词义,
2、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 具
准 备
板
书
设
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2个比喻)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论证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作 业
布 置 1、背诵全文
2、翻译重点语句
3、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教
学
后
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 复习字词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
“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
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
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
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
自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
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
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
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
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
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3、 文章的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
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
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
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
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
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
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
“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
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
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
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
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
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
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
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
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
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
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
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
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
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4.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
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
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
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
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
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
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
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
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
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 的
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
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
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
学法指导
关键点拨
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
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
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
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
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
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
传诵不衰。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学习评价。
2.背诵全文。
【劝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7
《〈宽容〉序言》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6-05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9-17
药(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