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表达方式;
2、理解作者情感世界。
3、掌握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景物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课文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
教读法,探究法,对话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位台湾诗人曾写过这样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乡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情。这首诗已谱曲,广为传唱。它的作者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余光中先生。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沙田山居》,来体会一下其散文的特色及其蕴含其中的感情。(打开幻灯片1:《乡愁》)
2、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返台后,余光中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
3、文题背景
余光中于1947年-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写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整篇写景,山居所见到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景物,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形式上是“散”的,可凝聚其中的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一种思乡之情,一种对故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请学生谈一谈对本文的总体感觉。
指导:(1)语言优美。
(2)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及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和含于其中的浓浓的乡愁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三、探索研讨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
2、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3、作者是怎样展开描写景物的?怎样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爱国之情?
明确:文章先写了晴朗日子里的海与山,写了它们的色、光、神态、形态。接着,笔锋一转“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又写了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的海与山。最后一段,笔锋再转,从自然的山光海色转到了人类的活动,然而落笔处却并不在人,而在“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人为的骚音”,不但将人类的活力与喧嚣刻划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暗示了自己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之情。
4、文章结尾的诗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以一首诗收尾,照应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5、语言分析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长短句交迭,富有节奏,语段描写集中,丰厚饱满,凝炼紧凑又不失轻盈洒脱,使文章展现出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自然流畅的特点。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如此纵情山水,其喜乐陶醉之情可见一斑。此外,文章发端:“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了两次”,以及文末赋诗一首“……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念祖国家乡的情怀。
四、归纳总结
散文是作家心灵的告白,诗人用诗化的语言去展示自己心灵感悟和生命体验,本文正是作者平素返归山林,抱朴守真思想的一个“具体的展示”。诗人素来爱山,爱海,爱美妙绮丽的大自然,以陶冶、启迪、升华自己的灵魂。作者在文中把个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幻觉等交糅并用,而且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以强化诗人感觉中的山居生活,着力描绘个人自由生命对高山、对大海的感应与体验,获得了诗意和空灵的色彩。
附板书设计:
朝晨:马鞍山高高耸立于东方……
山 黄昏:西边魁梧的鹿山…… 山上三景
夜晚:众鸟栖定,草间……
海 山 相 映
晴午: 碧波万
海 风起: 此起彼落 海上三景
夜深: 渔火璀璨
明志: 重九陶菊、中秋苏月、文末小诗 浓浓乡愁
【沙田山居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沙田山居》教学反思02-19
《山居秋暝》、《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10-12
《山居秋暝》教学反思04-13
《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2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5-28
《松鼠》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6-11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20
教学设计教案05-19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19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8-01